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刘宇鹏 李丹萍 王茂盛 寇亚兵 马晓媛 张 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粮食的生产、储备、流通和加工均需要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
今年以来,西部各地金融机构围绕粮食安全精耕细作,为粮食安全筑基强本。
新 疆
新疆立足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地位,近三年粮食产量累计增加量占全国增量的25%,立足2025年新疆千万亩粮田产量再增10亿斤目标,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认真落实总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部署和锚定新疆农业强区目标,全力保障春耕备耕金融需求,支持全区抢抓农时。
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高站位谋划,印发《2025年新疆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要点》,搭建新疆金融“五篇大文章”“1+5”政策框架体系,结合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保障粮食安全、支持涉农领域实现信贷投放量增、价降、面扩作为明确目标提出。召开新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立足国家赋予新疆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以金融支持“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增绿、富民、兴边、善治”为重点,制定金融支持新疆乡村全面振兴“八个千万”重点任务,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支持新疆乡村全面振兴服务质效。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聚焦粮食生产、农资供应、农机购置等,积极申请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为新疆春耕备耕生产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确保春耕备耕资金充裕。加强指导,引导金融机构提前谋划,将信贷资金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确保关键领域资金充足。3月末,全疆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479.3亿元,带动涉农贷款比今年初新增724亿元。
针对春耕备耕时期涉农贷款需求“短、频、急”特点,指导金融机构顺应农时,主动对接,及时掌握春耕农业生产形势,测算春耕备耕资金需求量,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春耕备耕专项信贷额度,开辟办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对春耕备耕贷款实行限时办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确保信贷资金及时投放。目前,新疆金融机构已投放春耕备耕贷款1479亿元,惠及1920家企业、约72万农户,其中,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占九成。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新变化新趋势,创新推出“农机购置贷”“飞手贷”“水肥贷”等惠农网贷产品,支持农户购置现代化农用设备,大力提升农户种植效率。此外,发挥“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关系,以订单农业支持农业增量扩面,中国银行伊犁分行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甜菜,与当地四家头部糖厂开展合作,基于农户与核心企业签订的订单,为农户提供纯信用贷款。截至3月末,累计为51户甜菜种植农户投放贷款8510万元。
针对偏远农牧区驻点服务成本高、难到达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设置金融服务站、流动服务车、普惠金融服务窗口等方式,保障农户日常取款、转账、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目前,共建成助农取款服务点1.38万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注重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建设为依托,让农户享受到“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先、项目资金优先”等金融优惠政策,目前,新疆已建成信用乡430个,信用村6385个,信用户219万户,贷款余额1120亿元。联合县域乡镇政府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通过举办讲座现场解答、国旗下宣讲金融产品等方式,向农户普及贷款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门,获取跟进农业产业种植规划及资金需求,按需匹配融资方案,优先满足涉农领域春耕备耕资金需求。人民银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分行积极同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春耕备耕政策动向,与农担公司合作,建立春耕备耕风险分担机制。
宁 夏
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围绕“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乡村建设、金融赋能乡村治理”开展专项行动,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专项行动。一是聚焦粮食收储,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储备粮增储、轮换和粮食最低价收购信贷资金供给。指导政策性银行对全区储备规模、承储客户进行摸底排查,充分运用“动产浮动抵押+”、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对风险可控、专注主业的粮油客户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指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创新土地开发整治融资模式,积极对接相关企业,助力提升高标准农田规模。三是聚焦春耕备耕,引导金融机构全力对接满足各项融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设立春耕备耕专柜受理相关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对春耕备耕贷款实行快审快批、限时办结,为粮食丰收注入金融“活水”。2024年1—4月,全区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累计投放春耕备耕支持贷款较去年同期多投放46.7亿元。
实施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专项行动。一是指导金融机构持续推进“整村授信”,优化“兴农e贷”“裕农快贷”等多种涉农信用贷款线上产品,利用“信用+担保”方式,充分保障涉农主体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进一步扩大农户授信范围和规模,真正让农户的信用变资源、资源变资金、资金变收益。二是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农村经济主体信用状况。三是制定《宁夏辖区“国债下乡”活动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国债下乡”,组织完成2024年储蓄国债(凭证式)和(电子式)发行工作。截至3季度末,全区农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3%。
实施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一是注重工具引导。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为涉农领域提供低成本、普惠性资金。截至3季度末,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金融机构向2.36万户奶牛养殖、肉牛养殖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7.90亿元。二是注重改革创新。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治区“六权”改革工作,注重发挥农村产权的融资属性,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大力发展用水权、动物活体、大棚设施、养殖圈舍等抵质押贷款业务。三是注重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六特”产业,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枸杞贷”“滩羊贷”“奶牛贷”“青贮贷”等专属信贷业务。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流动资金支持。
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一是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宁夏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生态环保、供热供电、道路交通等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自治区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清单,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提供“融资、融智、融商、融情”“四融一体”金融服务,推动项目快落实、早落地。三是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引导金融机构聚焦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社会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出资源倾斜配置、加大投放力度等政策举措,建立审查审批绿色通道,为绿色信贷业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实施金融赋能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一是开展宁夏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全区24家金融机构建立示范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筛选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惠农网贷产品”“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畜牧业融资服务”等32个项目纳入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进一步推动提升全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搭建“数字+”融资服务模式。支持企业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融资,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三是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在行政村村部建设具有助农取款、代理缴费、国债预约、零钞兑换、电子商务、整村授信等功能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提升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下一步,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将落实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要求,继续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围绕金融服务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特色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要领域强化工作推动,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精准对接涉农金融服务需求,推动更多涉农主体依托信用获得融资支持,加快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甘 肃
在陇原大地的田间地头,金黄的麦浪与智能化的粮仓交相辉映;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甘味”特色农产品正通过冷链物流走向全国……这一幕幕场景背后,离不开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以政策性金融“活水”浇灌“三农”沃土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秉持“全粮、全链、全行、全力”的“四全”发展思路,竭诚做好信贷支持,不断擦亮“粮食银行”“农地银行”品牌。今年以来,该行累放贷款158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69亿元,有力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农”发展。
“全粮”托底,以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始终将粮食收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大食物观”要求,在全力支持稳住小麦、玉米等主粮品种基本盘的基础上,向成品粮、特色粮油延伸支持范围,由“粮”向“食”拓展信贷领域,自2024年以来累放涉粮贷款131亿元。积极落实“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部署,聚焦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产业和肉蛋奶、果菜、菌菇等大食物体系,重点支持高原夏菜、陇东苹果、甘南牛羊肉、河西粮油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打造“一县一业一品”特色“甘味”品牌,自2024年以来累放贷款11亿元。
“全链”赋能,打造粮食产业生态闭环。从田间到餐桌,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以“四链协同”构建粮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在生产端,推出粮油特色贷款产品,积极拓展粮油种植业务。在收购端,发放11.6亿元贷款保障市场化收购。在储备端,及时足额保障国家储备调控资金需求,筑牢调控“压舱石”。在加工端,发放7亿元贷款助力“陇上好粮油”品牌建设,推动面粉、马铃薯精深加工。在流通端,向仓储物流设施发放6.5亿元贷款,支持打造西北粮食流通枢纽。
“全行”聚力,坚持“两藏”战略深耕“三农”沃土。农发行甘肃省分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将资源向耕地保护与科技赋能倾斜。去年以来,累放74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188万亩。聚焦科技金融累放农业科技贷款20亿元、种业全产业链贷款10.5亿元,加力支持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等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聚焦农资这个支撑保障,积极支持化肥、农药产销和储备,去年以来累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3亿元,为春耕备耕施足“金融底肥”。
青 海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农畜养殖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动,多措并举推动特色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更“接地气”“应民需”,助力农牧民丰产增收,全力保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润泽“三农”沃土,精准滴灌乡间牧野。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减费让利政策。2025年一季度,海北州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1%,同比下降24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4%,同比下降23个基点,乡村振兴领域融资成本呈温和下行趋势;全州累计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6.36亿元,有效满足了5175户农牧户和28家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信贷需求,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深耕产业特色,全力保障涉农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粮油丰产和种业振兴,积极为企业发放粮油储备和农产品加工贷款,为农户、油坊等主体发放青稞、油菜生产经营贷款。截至3月末,海北州粮食生产贷款余额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贷款余额48.44亿元,其中,种业振兴贷款余额1.53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引导金融机构继续细分市场,创新牦牛/白藏羊产业链经营贷、马铃薯/油菜产业贷、整村授信“村村贷”、活畜贷、乡村振兴富民贷等产品。截至3月末,海北州涉农贷款余额84.86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牧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68.57亿元,同比增长4.6%。
凝聚多方合力,协同助力乡村振兴。中国人民银行海北州分行配合海北州财政局开展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奖补贴工作,截至目前,已对14户小微企业给予支小支农贷款贴息,对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对1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涉农业务降费奖补,共计办理740笔,累计补贴605.67万元,极大提振了企业和金融机构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25年以来,该行联合州财政局、地方县政府等举办2场政银企对接会,促成融资合约3933万元,为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政银企跨界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联合金监局对辖区12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工作,强化评估结果督导反馈,引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质效,为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四 川
长江水蜿蜒西来,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与赤水河温柔相拥,冲积出枕双江而居的长江村。
夏日的晨曦洒满江面,青瓦木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翠竹林间;码头上,装卸的号子声、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动静相济的江畔画卷。这座因江而聚、水陆交汇而兴的千年古村,既有果香四溢的田园诗意,也有通江达海的商贸活力,正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稳步前行。
“以前种5亩地勉强糊口,现在20亩大棚年产值30万元,农行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税波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眼前连片的蔬菜大棚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江村人,他接过父母的锄头后一直想扩大种植规模,但购买钢架、薄膜、优质种子都面临资金难题。农行合江县支行的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需求,迅速开展实地调查,及时为他匹配了11万元贷款。如今在他的大棚里,白菜的叶片脆嫩厚实,番茄的色泽红亮诱人,年供应鲜菜达50吨,成了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优等生”。
长江南岸80米处的裕兴葡萄园藏着更多金融赋能的细节。146亩的园子里,夏黑的紫黑透亮、茉莉香的清甜芬芳、金手指的饱满修长。种植园主郭文丽的手上满是老茧,脸上的皱纹里藏着故事。2021年末受外部因素冲击,成熟的葡萄挂在枝头,订单却寥寥无几,她整夜难眠。农行客户经理上门时,看到的是她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支出记录——肥料款、工人工资、冷库电费……14.1万元贷款到账那天,郭文丽在账本上画了个红圈,“这笔钱不仅付了欠款,还让25位村民能继续在葡萄园里务工。”如今,26.6万元的新增授信正用于葡萄园的“升级”:新搭建的雨棚能减少病虫害,农家乐的木桌换成了防腐材质;2024年卖出的20000斤葡萄里,有三分之一是游客在园子里采摘的。
江岸边的270亩锦绣江天生态园则书写着外乡人徐强在本地扎根的故事。这位从江阳区黄舣镇来的养殖户,曾因常年在外务工而无法照顾家人。2015年,他偶然发现长江村六社的好水好地后,来此流转了20余亩鱼塘养起长江鱼。2020年初鱼价暴跌时,他看着塘里日渐长大的鱼群急得直掉泪。农行30万元信用贷款及时投放不仅帮他保住了鱼塘,还改良了鱼的品种。如今,他的鱼塘年产鱼10万斤,年产值近50万元;他还请了5位村民负责喂食、清塘,由此为其带来2000元左右月增收额。
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背后,是农行合江县支行金融服务的精准布局。截至目前,该行已为长江村40户农户建立起信贷档案,累计发放的616万元贷款如同金融雨露,精准滋养了28户农户的生产链条,有的用于购买蔬菜种植的肥料,有的投入葡萄园的品种改良,有的支持鱼塘的生态养殖改造。当前,21户农户的476万元贷款,正支撑着大棚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水稻制种的育秧大棚建设、糯红高粱的有机肥采购等,让这些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供应泸州酒业园区的产业稳步前行。
在“支部+专合社+农户”的融资服务模式下,农行以“惠农e贷”为抓手,给长江村带来了更细致的民生变化。1名当地村民把3亩地入股蔬菜基地,每年分红4500元,自己在基地务工月薪2000余元;葡萄园采摘季,周边妇女每天能挣150元工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农行的金融支持如同长江水中驰而不息的帆船,为长江村“万里晴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夕阳西下,长江的波光映照着长江村的新貌。从千年古村到振兴样板,当金融“活水”以精准滴灌的姿态融入田园,乡村振兴的画卷便会越发细腻动人。而这,只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多类似的故事,正在广袤乡村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