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赵 先 白 宣 何朝健 谭清月 喻 芳 侯巧姣 梅松政 许晓锐 阮一涵 叶利民 沐维娜 段国栋 李田田 王 耀 马国良 郑访江 杨文强 李百龙 文建强 王 晶 何炜泓 柴松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9月5日至9日,由新华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期间,与会外宾来到位于昆明市的云南白药白药空间,了解中医药文化。从“听一听”“看一看”到“试一试”,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让不少外宾对中医药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是西部地区重视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一个侧影。今年以来,西部各地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重 庆
“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集市
5月17日至18日,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暨“渝见岐黄”重庆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在长寿区凯谊世纪广场举行。此次活动由长寿区中医院与凯谊世纪广场合作,以医师节为契机,通过义诊体验、文化展示、急救科普等多元化形式,深入推广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理念,解锁中医药文化新玩法。
活动期间,长寿区中医院中医四诊、针灸康复、减重门诊、皮肤医学科等多个专业领域共计60余名专家,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及体验服务。专家通过“望闻问切”,针对不同病症提出个性化治疗建议和养生方案,让市民朋友对自身健康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充分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中医药特色体验区。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养生茶饮、香囊制作等受到了市民朋友的广泛欢迎,医务人员详细介绍各种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养生产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现场还针对急救技能进行了操作和讲解,让市民朋友了解急救技能知识及体验急救技能。
长寿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寿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走进基层惠及群众,让千年岐黄智慧更好地服务现代健康生活。
膏方养生文化节
长寿区近日举行膏方养生文化节。活动邀请多位知名中医专家为群众把脉问诊,解疑答惑,量身定制专属养生调理方案。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名家义诊区、临床科室特色诊疗区、中药展示区、膏方制作区、药食同源展示区等,展示中医药文创产品,为群众提供刮痧、三九贴体验、膏方品尝等服务,让群众在品尝中医药膳的同时,感受中医食疗的魅力。活动还融入了猜灯谜、投壶、药草识别等游戏环节,吸引了不少群众参加。
据悉,长寿区膏方养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六届,活动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营造“人人来参与、人人用膏方、人人懂养生”的良好氛围。
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
垫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垫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公布了第四届垫江县名中医名单,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莫元森、陈彬涌、王振华、罗继红等12人入选。
据悉,根据《垫江县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通过相关程序,并经第四届垫江县名中医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及社会公示,最终确定莫元森等17人为第四届垫江县名中医。截至目前,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有市级名中医2人,市级基层名中医2人,县级名中医20人。大家纷纷表示,将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监地医疗文化共建
5月16日,由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南川监狱、南川区中医医院主办的“岐黄润心呵护健康”合作共建活动在南川监狱举行,南川区中医医院组织28名医护骨干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为80余名监狱干警及相关人员提供健康服务。
此次活动设置养生茶饮品鉴、中药香囊DIY、中药文创产品展示等互动项目,结合中药连连看趣味游戏,生动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医疗服务区组织专业中医师把脉问诊,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开展艾灸、耳穴压豆等传统疗法体验,让参与者感受中医特色治疗优势;同时创新引入五音疗法,通过播放《紫竹调》《山居吟》等“徵音”曲目,缓解夏季常见的烦躁失眠等症状,实现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南川监狱与南川区中医医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并围绕中医药服务保障、文化共建等内容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将立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目标,以“医警同心呵护安康”为宗旨,明确将依托中医药特色资源,深化监地医疗协作,通过中医诊疗服务、文化浸润等方式,共同维护监地和谐稳定,助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中医导引指导师”非遗技术培训班开班
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主办、巴南区中医院支持的“中医导引指导师”非遗技术培训班于3月15日开班。培训班聚焦中医导引术的“原真性传承”与“基层应用转化”,旨在推动中医导引非遗技艺在当代健康服务中的创新转化,吸引了全国各地80名学员参加。
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基础病、慢性病及职业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中医导引术简便效廉和非药物干预的特点,高度契合基层的医疗服务需求。为此,培训班课程遵循“可复制、易推广”的原则,在技术上,通过理论溯源和对导引术文献与现代医学价值的解析,提炼要点和核心动作,化繁为简;场景上,结合办公室、家庭社区等不同空间,推出多种实用轻量化方案;教学中,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演示核心动作,保证标准化与规范性。
推广中医养生运动
璧山区中医养生运动推广启动仪式前不久在该区体育馆举行,旨在让中医养生运动惠及千家万户。璧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罗志军、区政协副主席刘华等出席启动仪式。
本次中医养生运动推广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师资库,通过阶梯式培训吸纳培养一批“会教学、能带练”的专业人才。二是开展多维教学,构建多维宣传矩阵,利用融媒体宣传平台,开设中医养生专题栏目,投放系列教学短视频,让群众可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三是开展“五进”推广,将健康养生元素融入百姓生活。四是举办多维赛事,举办全区“线上+线下”中医养生运动大赛,实现“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目标,掀起全民中医养生热潮。
四 川
23项中医医技被列入非遗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该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团体)推荐人选名单,来自东南部泸州市共有5名中医药人上榜。
据悉,此次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泸州王氏祖传正骨医技、泸州五味本草药香传统制作技艺、左氏中医疗法与丹膏炼制技艺、八卦针灸法、脏腑点穴疗法。至此,该市共有12项中医医技被列入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1项中医医技被列入市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泸州重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开展全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有序推进中医药文物、老字号、名医故居保护利用等工作,将具有原创性的泸州中医药项目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大传承传习和宣传阐释度,为该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中医药专家走进南非高校
5月16日,“2025四川中医药南非行文化交流活动”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举行。来自四川的中医药专家团队为南非民众及当地侨胞开展健康咨询,推广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华传统医学理念。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潘庆江当日出席活动时说,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蕴含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展示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新风貌,推动两国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据悉,约翰内斯堡大学在校内设立的针灸博物馆与临床针灸中心,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和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也成为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平台。
云 南
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
近日,弥勒市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累计服务4200余人次。
夜市名医专家健康咨询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求医问药,一众名医专家为市民耐心解答健康疑惑,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中医传统疗法体验区人气爆棚,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吸引了众多市民甚至外国友人前来体验。
中药材展示识别区、中医知识有奖问答区、中医养生功法展示区以及中医养生膳食、茶饮品尝区等活动区域也备受市民喜爱,在中药丸、药膏制作体验区,市民们在专业药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中药丸和药膏,深入了解传统中药制作工艺。
此次夜市是弥勒市践行绿色康养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承载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重要使命。
夜市由弥勒市卫生健康局、弥勒市中医医院等主办。
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玉溪市近日举办2025年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暨名老中医走基层惠民义诊活动·玉溪站,及玉溪市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夜市。
本次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夜市分为通关打卡游戏区、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区、展厅和义诊区。在通关打卡游戏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猜灯谜、投壶,在游戏中学习中医药知识。市民刘先生高兴地说:“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游戏中学习中医,认识中药,很有意义。”
玉溪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举行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和名老中医走基层惠民义诊活动,旨在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热闹的现代生活夜市相融合,搭建起中医药文化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受益于中医。
内蒙古
中医药蒙医药研究开发国际合作院士工作站揭牌
1月13日,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中医药(蒙医药)研究开发国际合作院士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由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申建,主要围绕药学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开展研究,通过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研发新药物。
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将以本次建站合作为契机,深化中医药(蒙医药)国际合作,持续推动“植物麝香”的研究开发、传统医学古籍的翻译及文化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文化交流等逐步落实落地,加强蒙医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扩大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规模、拓展服务范围、提升诊疗能力和进一步迈向国际市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药进校园示范学校揭牌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联合鄂尔多斯市中医药学会举办“中医药进校园示范学校揭牌仪式暨中西医急救科普讲座”活动,康巴什区实验中学成为首批示范学校。
市中医医院将以示范学校为基地,联合市中医药学会等单位,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培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活动当天,主办方在康巴什区实验中学开展了中西医急救技能教学。通过理论讲解与模拟实操,学校师生系统学习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现代急救技术,并体验人中穴按压、耳尖放血等传统中医急救方法。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
甘 肃
8月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介绍,2024年,甘肃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已达972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393.22亿元,全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高位推动、全链协同、引育并举、传承创新、开放交流,是甘肃中医药跑出加速度的五大密码。”刘伯荣介绍,甘肃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纳入全省十大生态产业、14条重点产业链,并设3位省级领导担任链长,18个部门分工负责,建立统筹调度、监测评价等5项制度。颁布施行《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将“中药保护”“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章表述。启动《甘肃省中医药道地药材保护发展条例》立法工作,《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发展条例》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加快推进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地方立法。全国首个独立建制的省中医药管理局同步挂牌,专设产业推进处,统筹推进千亿级产业建设。
会上指出,目前,甘肃已获批创建国家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5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接近70%;20.67万亩基地通过国家GAP符合性检查,面积居全国前列。“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品牌培育计划。
同时,陇西中医药循环园区等6大园区拔地而起,甘肃药业集团、兰州佛慈、陇西一方3家龙头企业产值均突破10亿元;84个标准化产地加工车间投入运行,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达120户,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2%。
刘伯荣表示,自2023年以来,甘肃谋划储备中医药产业链招商项目300多个、总投资700多亿元;2024年实施新续建项目257个、到位资金193.22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落地208个项目、到位资金109.9亿元。
新增21项传统医药省级非遗项目
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85项,其中传统医药类项目包括浓缩丸制作技艺、陇中正骨手法、五味甘露药浴散炮制技艺、王氏飞针等21项。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加强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传承,通过发掘中医药文化底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推动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展示体验、传播交流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持续提升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武威汉代医简惠及今人
近期,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及各方科研力量,借助现代智能科技,对武威汉代医简追根溯源,将开展方剂文献考释研究、方证对照研究、对应病症分析研究、出土古方的实验研究与新药开发等工作,赓续中医血脉,传承临证精华,让千年古方惠及今人。
武威汉代医简是指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代古墓内发现的92枚(片)医药简牍,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其书写时间大约在公元25~88年(东汉早期),距今已1900余年。内容极为丰富,记载有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等,对研究秦汉医学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武威汉代医简载方30余首,且多为复方,收载中药105种,对研究中药学、方剂学的萌芽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50余年来,各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注解》等著作。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研究团队深入探索武威汉代医简,成功立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巴西中医药研修班
4月7日,2025年巴西中医药临床研修班在甘肃开班。来自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的14位学员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深入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肿瘤科、儿科等特色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并参与中医药文化的研学活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独特魅力。研修班的学员涵盖在巴西当地从事医疗工作的资深中医师及医学院学生。他们将通过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和文化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化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理解,提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水平,以期推动中医药在巴西的传播与应用。
该研修班由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办,并得到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处和甘肃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处的参与和支持。
举办皇甫谧针灸研学活动
5月1日,皇甫谧针灸研学游活动在平凉市灵台县皇甫谧医养文化旅游景区举办,开启了一场“文化寻根+技艺精修”的深度研学之旅。
本次研学游活动以“五月夏初”为主题,融合节气养生智慧与皇甫谧针灸医学精粹,通过实地参观、针灸培训、康养体验等形式,带领参与者深入了解皇甫谧中医针灸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研学游活动历时5天,其间在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举办针灸培训。研学活动由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甘肃医学院皇甫谧针灸学院、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主办。
举办中医健康夜市活动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近日统筹辖区中医药资源,在安定区、陇西县等5个县区同步开展中医健康夜市活动。
活动现场设置中医诊疗区、养生体验区、药膳品鉴区和文化展示区等不同功能板块。群众在现场既能得到中医师的把脉问诊,接受推拿、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又能参与中药香囊制作、道地药材辨识等互动项目。“这种夜市既新鲜又实用。”正在体验拔罐的王女士说,“白天工作忙没时间调理,现在晚饭后散步就能做理疗,还能学到养生知识。”
陕 西
新增7个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通知,新增铜川市宜君县彭祖药谷、宝鸡市岐山县中医医院(岐伯纪念馆)、宝鸡市眉县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安康市石泉县本草溪谷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商洛市柞水县盘龙生态产业园、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商洛市镇安县中医医院等7个单位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通知要求陕西各地各单位要继续加强指导,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地作用,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启动中医药文化服务周
陕西中医药大学在陕西中医药博物馆日前启动“让艾伟大·荣耀有我——艾草与健康生活”中医药文化服务周活动,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斌等出席。
活动现场,陕西中医药博物馆联合陕西省艾产业协会的多家文创企业,展出艾草养生枕、蒸汽艾眼罩等近百款艾草文创产品,现场还有香囊制作体验和艾条制作表演等,通过展板展示、趣味问答、五行香囊走秀等形式,向师生及群众普及中医药文化。
该校文博学社讲解员以“碑拓里的东垣医话”“二龙戏珠青花药罐”为主题进行讲解,充分展示了博物馆馆藏珍品的中医药文化价值。
推动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陕西省西安市首场“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近日在该市长安区举行。
活动设置了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草药展示、中药香囊制作、中医药谜语竞猜、漆扇制作、体重管理、中医药宣传等7个主要板块。市民不仅可以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体验针灸推拿等特色适宜技术,还能亲手制作香囊、漆扇,品鉴中药茶饮。
现场,20余名中医药专家、上百名医务工作者耐心解答市民的健康困惑。在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体验拔罐、刮痧、艾灸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在中药香囊制作区,医务人员为市民详细介绍艾草的功效、制作中药香囊的方法以及使用方法,让市民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魅力;在中草药展示区,中药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葛根、黄芪、三七等常见的中药材的功效与用法,让市民受益匪浅。
活动累计接受市民咨询1000余人次,服务300余人次。西安市卫生健康委还将在其他区县继续开展“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动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活动由西安市卫生健康委、长安区卫生健康局、长安区中医医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