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8月2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谁持梦笔书奇景 石破新生碧连天 西极暖阳照边疆 “警爱”驿站暖人心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持梦笔书奇景 石破新生碧连天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吉哲鹏 陆君钰 吴俊宁 李建平 关雅雯 李 凡 安 璐 汪可俊 余萌萌 苏 滨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习近平的“两山”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最严密的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发展沃土,“两山”理念同样在西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从8月15日开始,本报推出《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报道专版。本期四转三版为系列报道之五。

石漠化又称石化、石山荒漠化,俗称“土地癌症”,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及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地表退化过程,属于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问题。其形成是脆弱地质环境与不合理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八省岩溶区,2005年调查显示该区域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具有区域性、渐发性和难恢复性特征。

截至2024年,西部多个省份取得显著成效,如贵州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764.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1.5%。

一个自治区

科学织绿与产业生金的共生答卷

石漠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问题。作为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深受石漠化困扰,地表岩石裸露,植被难扎根,水土大量流失,农业生产受制约,乡村发展脚步也被拖住,“穷山恶水”一度是广西部分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广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余年间石漠化面积减少了 132.9万公顷。这片被称为“地球之癌”的石漠化土地,正通过“科学织绿”与“产业生金”的双轮驱动,探索出科学治理石漠化的有效路径,书写着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共生答卷。

科学治理,夯实绿色根基

广西的石漠化治理,始于一场基于科学监测与系统规划的生态攻坚战。

2021年以来,广西按照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监测及常规年度动态监测工作。 2024年,圆满完成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石漠化、沙化专项调查工作,累计完成实地调查石漠化、沙化图斑约1.43万个,采集特征点照片约2.8万张。石漠化监测工作常态化开展,系统、全面地揭示广西石漠化分布、成因、危害,构建起厘米级精度的“生态病历库”,为科学有效实施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精准把脉催生系统治理。广西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强调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

“十四五”期间,广西在石漠化区域积极探索更优化的混交林造林模式,坚持“以封为主、造封结合,宜封则封、宜造则造”路线。一方面,大力推广种植适应性强的优良石山树种,如任豆、香椿、吊丝竹等,以及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珍贵用材树种,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托全国“双重”规划工程、中央及自治区级造林项目等重点林草工程,通过封山育林育草、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草原改良等综合措施,持续恢复和提升林草植被覆盖。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状况的整体好转,森林面积稳步增长,树种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具体实践中,广西各地探索出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通过人工造林、林下种植牧草、实行“造-封-管-沼”等多措施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了草-畜-湿地-林循环利用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岩溶生态脆弱区探索建立60多亩以喀斯特生态修复和瑶药生态种植为主导的“乔+灌+草”中药材立体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保存了200多种药材活体植物。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广西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373.3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4.7%。全自治区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较前期监测结果相比,面积均减少4%以上,呈现出林草面积质量、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提升”“双下降”的良好态势,岩溶地区、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随着一张张石漠化图斑的精准绘制,一棵棵绿树在昔日荒山扎根生长,卫星地图中的一处处灰黑斑块,正逐渐变成绿色亮点。从厘米级监测到毫米级施工,广西缝合生态疮疤的每一步,都在诠释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内涵。那漫山遍野的绿意,既是大地愈合的证明,更是乡村振兴的起笔。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农民赖以生存的山区和土地被限制利用,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山林又能改善民生?

在广西平果市,“果化模式”给出了喀斯特山区治理与特色种植产业融合的答案。

果化示范区位于广西平果市西北约35公里的果化镇龙何屯,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石漠治理前,全屯人“挤”在植被覆盖率不足10%,森林覆盖率不足1%的石地上,耕地严重不足,不到600元的人均年纯收入让炊烟都带着苦涩。

而果化镇的改变始于一场“向石头要生存”的探索。

2001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建立了以果化镇龙何屯为中心的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在石漠化治理中,果化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岩溶区生态问题,构建了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龙头、火龙果种植为主导的立体治理体系——“果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多技术集成,实施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同步创新岩溶水土漏失理论、地下水探测开发及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形成了可复制的综合治理体系。

据了解,果化示范区实施综合治理以来,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加5倍,土地利用率提高60%。其带动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2万平方千米,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

2003年,平果市结合石漠山区治理措施及自然资源条件,于果化镇龙何屯引进火龙果。试验种植证明火龙果具有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保持水土等特性,种植成本低,选择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第一株火龙果苗被小心地植入石缝,村民们或许并未预见到,这抹微弱的绿色将成为撬动整个果化命运的支点。

在火龙果种植的覆盖下,果化示范区经济效益由治理前的每亩800元跃升至每亩1.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更是增加到1.8万元。2015年,布尧村整村脱贫,全村共有70户贫困户,269人在火龙果产业扶贫中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火红”产业仅在广西就推广达300万亩,推动平果市相关生态产业年直接经济效益超7亿元,带动百色市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使20万人脱贫,助推平果、马山、丹寨等县市脱贫摘帽,辐射带动千万人脱贫致富。火龙果已成为石山区促农增收的扶贫产业,这抹绽放在石山间的“火红”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银”色。

如今,“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吸引西南八省干部和农民群众近20万人次前往考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曾经“老、少、边、山、穷”的果化镇,如今被“果化模式”的特色生态种植覆盖,像穿了件带兜的绿衣裳,每个兜里都装着致富的希望。

生态旅游,释放发展活力

在广西石漠化治理的版图上,生态旅游正成为解锁石漠山区发展活力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广西马山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生态,将昔日石漠荒山转化为旅游热土,着力打造了以弄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圈。

当地采取“农户+公司”经营模式,村民以土地、自留山林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村民占股60%,投资人占股40%,共同参与开发旅游产业。2012年初,马山县借助弄拉生态品牌影响力,建设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经过十年的努力,2021年成功建设了以弄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圈。在完善弄拉生态旅游景区、金伦洞、灵阳寺等景点基础上,马山县又成功打造了水锦顺庄、小都百、三甲攀岩小镇、古朗金银花公园、月亮湖等一批旅游示范区和星级乡村农家乐。

“原来的‘山旮旯’成了马山的旅游新景点,每到节假日全国各地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屯彻底变成了‘金疙瘩’,这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支持,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这么好。”弄拉景区保洁员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55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8.51亿元。环弄拉生态旅游圈沿线的群众,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2020年全部脱贫致富,成功摘掉贫困帽,迈入小康生活。

融合生态旅游的实践在广西多点开花。晨光熹微中,广西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静静矗立。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峰丛间,曾经裸露的岩石已被丰茂的绿意覆盖。行走其间,秀峰突兀,岩洞幽深,钟乳石姿态万千;碧波荡漾,灵泉汩汩,山水相映成趣。猕猴在林间灵动跳跃,白鹭掠过缀满金银花的谷地,与山脚生态田园共同织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广西充分认识到石漠资源本身蕴藏的价值,积极将独特的石漠景观与地方文化、宣传科普、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国家石漠公园,成为促进地区石漠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带动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2017年12月,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广西首批国家石漠公园。这标志着这片曾经的生态脆弱区,正式开启了以石漠景观为主体,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普宣教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新篇章。

石漠公园的核心使命是以石漠景观为主体,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激活资源潜力。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将沿游步道开展点上利用,划为生态保育、参与体验、宣教展示、管理服务4个功能区。其中,参与体验区将按照弄(谷、沟)域农林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建设神农药草植物园、林下花谷、林谷观猴、七彩花田、萤火营地、莲塘荷影等,旨在建设成集生态、农业与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生态修复的成果与石漠的魅力。

暮色中的八桂大地,石缝间的绿意仍在生长。当阳光掠过龙何屯的果林,穿过石漠公园的峰丛,曾经因石漠化而黯淡的土地,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西的实践证明,曾被视作“绝境”的石漠化土地,通过科学织绿与产业生金,不仅能重披绿装,更能成为孕育希望、承载幸福的沃土。未来,广西将继续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不仅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出更加生动的诠释,更让八桂大地的石缝间生长出绿色希望与金色阳光,建设“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的壮美广西。

一个省

荒漠化综合治理交出亮眼答卷

防治荒漠化,四川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治理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66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逾10亿元,累计实施防沙治沙178.8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4.67万亩。全省以“科学防治、兴业利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重披绿装,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沃土,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写下生动注脚。

顶层“绘蓝图”,治理体系强根基

四川坚决扛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高位擘画荒漠化治理蓝图。

省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四川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四川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等系列文件,清晰锚定全省荒漠化治理目标路径。

省政府分管领导每年在省绿委会议上“点题”荒漠化治理,强力推动落实。多部门协同研究制定《四川省荒漠化综合治理认定统计指南(试行)》,拧成联动治理“一股绳”。

若尔盖、雅砻江、大渡河、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双重工程”稳步推进,川西北等重点区域生态呈现整体向好趋势。

科技“破顽石”,创新模式解难题

面对极端环境的治理“硬骨头”,四川以科技为刃,创新开路。

“流动沙化土地是沙化程度最高的类型。短时间内,主要是柳框固沙;长时间来看,防风林和灌草共同发挥作用。”阿坝州红原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股长尹伟介绍道。类似的,针对半固定沙地,采取“防风林带+施肥+种草”的方式,针对轻度沙化土地采取的是“种草+施肥”的方式。“精准施策是关键。”尹伟说。

近年来,阿坝州以防沙治沙为重点,聚力科技攻关,攻克7项关键技术,创新5种高寒沙地治理模式,相关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同时,积极争取林草改革、生态修复及沙化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9亿元,完成沙化治理及巩固提升36.75万亩,全州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良好态势。

“2008年我承包这1200亩荒山的时候,从开挖到回填可是费了大工夫!”站在自家的柑橘园里,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的果农钟继武眼中满是自豪,“我也算是从石头窝窝里种出了‘金果果’!”

攀枝花市西区地处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核心区,属重度石漠化脆弱区。面对旱季土壤贫瘠化与雨季水土流失双重挑战,攀枝花市西区首创“三维立体修复”模式,构建“基质改良层-植被重建层-水力调控层”多层次治理体系,形成“经济林(柑橘)+生态林(刺桐)+观赏林(树玫瑰)”复合种植模式,实现生态修复与年产值60万元的双赢。

绿富“双生花”,生态红利惠万家

荒漠化治理不仅重绘山川,更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雨后,甘孜州理塘县村戈乡查卡村碧空如洗,草原上,400余亩牧草浓郁葱茏。谁也想不到,这里几年前曾是一片沙化土地。县林草局干部指着远处围栏感叹:“这些封育围栏不仅是‘草原卫士’,更是农牧民的‘工资线’!”

“十四五”期间,甘孜州累计实施沙化土地治理项目69个(含30个在建项目),完成沙化土地治理73.65万亩。全州累计组织3.06万人次农牧民化身“治沙大军”,发放劳务报酬1.12亿元。目前,甘孜州森林覆盖率达35.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58%,较2021年分别增长0.24个和0.58个百分点。

鸟瞰华蓥市利用柏木山的石漠化土地和荒山荒坡成片发展起来的油樟产业基地,日渐葱茏的油樟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油樟生长迅速、收益期长、经济价值高,其提炼出的樟油在医药、化工、香料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市场需求旺盛。”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华蓥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逾1.2亿元,系统推进柏木山油樟种植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经过近10年科学治理,柏木山石漠化面积显著缩减,生态基本恢复。以“四化联动”发展油樟产业,华蓥市组建合作社吸纳林农,带动310余户村民人均月收入增长超2000元。以柏木山油樟林为核心的油樟现代林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从“大地伤疤”到绿意葱茏,从乱石嶙峋到产业兴旺,四川的荒漠化综合治理之路,是一条科学精准的生态修复之路,更是一条兴业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在防治荒漠化与干旱的全球行动中,这片土地正为“绿进沙退、点石成金”贡献着坚韧而智慧的四川力量。

(下转3版)

(上接4版)

一个州

“六子登科”治石漠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面积3.14万平方公里,岩溶地貌占53.4%,石漠化面积占岩溶面积的71.1%,全州8个县(市)都是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的核心区域,是云南石漠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截至2023年全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246.97万亩,石漠化面积较2016年净减少22.68万公顷。

“六子登科”治石漠

坚持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多个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多项整治措施”的石漠化治理格局,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基本农田、水利、交通、人工造林等项目建设,综合整治石漠化片区的土地、水、路,着力改善农田灌溉和耕种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西畴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即:山顶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山腰系带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沿山一带的土地,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山前缓坡,开展炸石垒埂造地,通过“坡改梯”,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平地铺毯子,在水源较好、地势较为平坦的山间平地,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使其成为山间绿地;入户建池子,发展户用沼气池、小水池(窖)建设,户均建一口水窖、一个沼气池、秸秆氨化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和牲畜饲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石漠化的治理成果;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1年至2023年,全州完成营造林877.6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5.28万亩、封山育林234.8万亩、森林抚育97.59万亩,昔日满目疮痍的“石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八大工程”树典型

在探索石漠化治理路径过程中,文山州坚持典型引路,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在西畴县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中,遵循空间布局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行重点区位重点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炸石造地增加耕地面积、实施坡改梯工程改善耕种条件)、经济措施(集中连片治理,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生态措施(大力造林护林防治生态恶化)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扶贫、机制”综合治理,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全力打造集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五小水利、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统筹发展、民族团结于一体的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实现片区石漠化治理大规模连片,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土地利用率提高,交通设施全面改善,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农村能源需求得到满足,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安全得到保障,收入不断增加,社会公共服务全面改善,产业快速发展等目标。西畴县治理石漠化面积252.07平方公里,改造田地24.4万亩,人均耕地由0.78亩增加到1.6亩,植树造林64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25%提高到54.83%,实现了从嶙峋石漠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

丘北县以普者黑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抓手,以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陡坡地治理、三沿造林绿化等建设为重点,完成石漠化治理36.7484万亩,岩溶石漠化有效治理岩溶面积达385平方公里。丘北舍得国家石漠化公园采取植被恢复、抚育管理、人工造林、草地恢复、种草固土、蓄水工程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公园内有典型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特色资源,有10万余亩高原草场,碧草连天、风景优美,具有较好的商品牛、商品羊养殖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被称为文山州的“小香格里拉”。

砚山县以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分改良等林草措施,以及耕作、轮作、禁牧等农业技术措施和坡改梯、客土改良、小型水利等工程措施,利用经济反哺生态的形式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提高土地产出率。共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35.59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77.19平方公里。

维摩国家石漠公园充分利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物景观与人文资源优势,探索“立体化治理”“核桃+药材+牛羊”“科研+企业+农户”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林药、特色畜牧业、绿色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进云南彩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1654户群众发展黄金油桃8000余亩,年产值1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引进光筑集团发展数字蓝莓2590亩,年产值2.6亿元,带动劳务收入9600万元;引进大清塘光伏发电站项目落地维摩,项目占地2063亩,涉及农户370户,每年可实现土地流转收入154.7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达1.283亿度,年产值约3700万元。

一个县

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

一片片荒坡变成绿林、一座座山头成了“花果园”,在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长期同石漠化作斗争,在荒山增绿、保水固土基础上,布局林业经济、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闯出一条石漠化山区的特色振兴路。

在石旮旯里种出一片森林

密林丛生,满山苍翠!走进关岭县上关镇向阳村,一排排高大的杉树、松树密布其间,仿佛置身一片森林王国。

“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杨松谈到如今村里的“绿色成绩单”,满是自豪。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满目疮痍的石旮旯之地。

向阳村平均海拔在1350米左右,山多、石多是基本特征。以前,当地生产条件落后,村民以种玉米为生,不断向山要地却广种薄收,再加上砍树烧柴等原因,整个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便无从所依。”向阳村老村支书罗仕云回忆说,村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规模在荒山上种树,后来得益于国家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支持,全村陆续种有3000余亩树林,并安排有10余名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防止乱砍滥伐和严禁烟火进山,向阳村的山林得到了长久保护,村里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树木长大后,村民可利用林地间伐带来可观收益,村里还陆续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逐步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杨松说。

向阳村的荒山增绿故事是关岭县多年来推动石漠化治理的真实写照。作为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关岭县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等措施,持之以恒将一片片荒山变为绿林,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以来,关岭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0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下降至27.88%,森林覆盖率达到60%。石旮旯之地的关岭,正在书写一部绿色奇迹。

大山里有了“明星水果”

夏日炎炎,北盘江附近壮阔的峡谷地带间,个头硕大、青翠渐黄的蜂糖李悬挂在枝头,几天后即将迎来成熟采摘期。

在关岭县新铺镇卧龙村,58岁的村民刘天胜正顶着烈日在李园疏果。“天热要防病虫害,保障李园顺利产果。”他说,6年前,他结束外出务工生涯,回到老家逐步发展有60亩左右的成熟蜂糖李果园,保守估计,一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我们这边的蜂糖李个大、味道甜,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水果’,品相好的李子每斤可卖30元以上。”新铺镇党委委员肖泽介绍,新铺镇山高坡陡,当地石山荒山偏多,但得益于地处河谷地带的优势,镇上从2014年开始发展蜂糖李等特色经果林产业。

多年来,新铺镇修建了上百口水池、300多公里的产业路,通过免费提供树苗、农家肥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全镇在石山荒山上发展有1.5万亩的蜂糖李、1.1万亩果冻橙等特色经果林产业。

“种植特色经果林不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更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法宝。”肖泽介绍,目前全镇的水果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左右,并带动2000户以上村民就业增收。

以“光”治石有了新出路

在关岭县石漠化土地难以利用的大山间,“绿色电站”正在这里悄然兴起。

大型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将一块块2米长左右的光伏发电板运送至山腰进行安装……在关岭县一处山头,卓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的光伏发电项目收尾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关岭县新建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50兆瓦,建成后发电量约3.2亿度,年减排量二氧化碳约26.5万吨、二氧化硫约32.4吨。

近年来,关岭县在部分石漠化山区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等优势自然资源,通过以“光”治石等策略发展光伏、风电等产业,进一步推动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崛起。“在难以进行土地利用的高山上,利用光伏板的遮挡,石漠化区域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促进了低矮灌木的生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日常管护、配套农业种植等带动了更多当地群众的就业增收。”关岭县县长严再正介绍。

目前,关岭县累计建成光伏、风电、储能项目40座,总装机规模达728万千瓦。如今的关岭,“风光”产业正风生水起,为石漠化山区的乡村振兴探索不断增添更多“绿色动力”。

一个乡

“石头山”蝶变“花果山”

曾经,76%的土地石漠化,“缺水、少土、石窝种苞谷”,一句顺口溜道尽了这里的艰辛过往。

如今,荒山添新绿、石缝种花果、文旅新“花样”……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互相成就,上演了一座山的绿色蝶变。

在我国第46个植树节到来之际,笔者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见证这个极度石漠化山乡践行“两山论”的春天答卷。

一代人,见证一座山的绿色蝶变

犁耙山上,强风呼啸。循着蒙自市国家储备林指示牌的方向,4年前栽下的四五千亩湿地松随风摇曳。

岩石裸露、水源短缺,根系发达的湿地松成为造林首选。“这边干燥,最好选在初春阴天小雨时,用黄泥浆蘸根防止失水。”说起种树,西北勒乡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95后”杨波头头是道。

早上8点,杨波换上工作服,辅助护林员巡查山林,行程至少20公里。“一天走下来,步数超3万步。”杨波说,西北勒乡共有48名护林员,每天巡查所辖林区;12名消防扑火队员与护林员搭班,全天驻守在3个易发生火情的卡点。

“小时候山里四季都光秃秃的,没有成片的林子。好不容易种活了这些树,一定要保护好。”当地人杨永华3个月前加入扑火队,手上已有搬扛灭火风机留下的老茧。

曾缺乏的绿色,已成为西北勒乡的鲜明底色,全乡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24%增长到47.7%;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5年来,土壤改良、提水工程、造林育苗等方式为4.3万余亩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

“这几天,市里和乡里正组织新一年的植树活动,全年全乡计划完成植树2000余亩。”西北勒乡党委书记刘浩介绍。

一棵树,在石头上开出致富花

走在自家1100亩苹果园中,排排矮化密植的果树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王继和掂一掂树上悬挂的土袋,察看今年拉枝情况。

从乡里第一个在石头缝里种苹果的人,到成立产销专业种植合作社,再到承包全乡约七成苹果销路,以西北勒村王继和为代表的西北勒人,让苹果产业在石头地遍地开花。

土地不平,就在石窝里“见缝插针”种树;水源不足,拉起牛车去坝塘取水……29年来,从单打独斗到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的合力,王继和见证了田间地头的巨变。

高海拔地区光照足、温差大,孕育出的糖心苹果备受欢迎。“群众看到了种苹果的效益,政府更是补贴苗木,免费发肥料、农膜,后面路通了,提水工程也建成了,灌溉变得很方便。”王继和说。

在西北勒苹果冷链分拣加工中心,全自动智能分拣线一天能给150吨苹果“照CT”,依据外观、糖度等指标精准分拣;苹果深加工厂正在繁忙施工。

在该乡苹果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中心的果林里,一座校地联合实验室就设在地头。“苹果农残和土壤成分等10多项指标可在此即刻检测,十分便捷。”正操作设备的红河学院教授杨光明说。

依托苹果树,2022年西北勒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万元。如今,全乡人口仅一万出头,而苹果种植面积就有5.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超1.5亿元。

一朵花,映出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夕阳西下,从西北勒乡狼蟒山的芳华天梯登山步道凭栏远眺,山下长桥海泛着粼粼波光,不时有炫酷机车从一旁公路飞驰而过,带出阵阵疾风。

骑行爱好者王记灵也停好摩托,加入打卡日落的游人中,“以前来过这里摘苹果、赏万寿菊,从网上看到骑行路线,路况不错,过弯很带劲。”

山下,是知名景区碧色寨和百年米轨。蜿蜒山间的公路边,一簇簇桃花绽放,一株株湿地松茁壮成长。再过段时间,这里将种下连片万寿菊。

王记灵打开手机相册,向笔者展示去年秋天的花海留影:千亩万寿菊流泻出遍野的橙黄,身后还有拍婚纱照的新人入镜,她赞不绝口:“真的很‘出片’,参观拍照还免费。”

“赏花经济”促成游人与花农“双向奔赴”,新房子村脱贫户吴永能有切身感受。去年他家种了30亩万寿菊,亩产5吨,拿了全乡单产冠军,每亩纯收入有4000多元。

刘浩介绍,从2013年至今,西北勒乡万寿菊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去年乡里1000多户花农种植了1.5万余亩万寿菊,产值逾4500万元。

春到西北勒,“漠”上花已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版权单位:西部时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