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8月1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西部大地水更绿、山更青、民更富(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部大地水更绿、山更青、民更富(下)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方 圆 菅海霞 王意迦 文 凤 秦俊伟 张艳丽 李 慧 廉 伟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习近平的“两山”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最严密的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发展沃土,“两山”理念同样在西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从8月15日开始,本报将推出《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报道专版。本期四转三版为系列报道之二。

西部十二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践行“两山”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重 庆

点“绿”成金,重庆为什么能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对于正在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重庆来说,在向“绿”而行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点“绿”成金,让绿水青山更显“颜值”,金山银山更有“价值”?

2024年,重庆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2万亩,完成国家储备林收储经营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9天……

不难发现,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重庆拥有厚实的“绿色家底”。而这也是重庆点“绿”成金最大的底气。

各项部署落细落实。2024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围绕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部署了全市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明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具体路径。

今年重庆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对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出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求——要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体制新平台新机制,确保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实稳固。

绿色金融改革“助攻”。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省级经济体,重庆积极做深做透绿色金融改革这篇大文章。截至2024年12月末,重庆绿色贷款余额超8270亿元,同比增长逾20%;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绿易贷”再贷款、“绿票通”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贷款176亿元,带动年碳减排400多万吨。

前不久,重庆市总林长办、市林业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印发了《重庆市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政银企”协同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助力破解集体林改“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毫无疑问,重庆点“绿”成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对重庆来说,既要推动把“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做大做优,提升其价值,也要把“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做通拓宽,确保能变现。

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两山”转化的主渠道,不断推动绿水青山生态“颜值”转换为金山银山市场“价值”。

比如,武隆依靠奇山秀水,打造出芙蓉江、仙女山、天生三桥等一系列知名景区景点,提升游客“食、宿、景、游”沉浸式体验感,全区超1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创建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引进傲得航空飞行器制造、亿航航空科技智能制造及应用等项目,固定翼飞机、重载无人机实现“武隆造”。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庆因地制宜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路径,充分将各区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优势升级为品牌优势,让重庆的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比如,酉阳立足于平均海拔800米的地理特点,聚焦“山的价值、绿的优势”,从水、土、气、海拔、森林、物种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挖掘,系统梳理出基础生态资源6类、核心产业资源7类,持续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相关农特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让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制定《重庆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试行)》,探索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比如,重庆茶山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栽植的楠木资源,获得农发行重庆市永川支行“树票”质押贷款1500万元,完成全国首单楠木“树票”交易;云阳县依托全民所有林草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获得了重庆三峡银行授信8亿元,实现森林草地资源资产的一体化盘活,成为全国首例“自然资源清单+委托代理协议书”模式融资案例。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可以预见,随着巴渝大地的“绿色颜值”“金色价值”不断提升,重庆定能在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中,当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四 川

奏响“两山”转化新乐章

从“峨眉天下秀”到“九寨归来不看水”、从“蜀山之王”的雄伟到“天府之国”的富饶,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勾勒出四川天地造化的生态画卷。作为全国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绿色”是这幅生态画卷中最深的底色。

山川织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四川宜宾三江口,远眺大江东流、奔腾不息,近看层峦叠翠、绿意盎然。这里是守护长江的前沿阵地,过去36年间,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接力,使宜宾森林面积净增加5473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加27.48个百分点,践行着“生态第一城”的承诺。

视线转向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如丝天际来。“过去,沙化土地不断侵蚀草原,大风天沙子能吹进几公里外的房子里。”当地群众卓玛回忆道。如今,通过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等措施,曾经的沙丘被绿草覆盖,若尔盖湿地重新“长高”“长胖”,草畜平衡让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源头,四川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世纪之交率先吹响天然林保护号角,3000万亩原始林重焕生机,省级国土绿化方案推动重塑天府风骨……数十载,四川执绿为笔写春秋、泼翠成卷绘山河,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

近年来,四川全面加强包括古树名木在内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天空地人”立体监测网络全天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6亿亩森林、45亿亩草原、3293万亩湿地得到有效管护,形成了“木里大森林”“红原大草原”“若尔盖大湿地”“蜀南大竹海”“神奇大九寨”及“国宝大熊猫”“稻城亚丁”“达古冰川”“圣地黄龙”等共同组成的大美四川生态画卷。

当红外相机不断捕捉到野生大熊猫悠然漫步的身影,当晨曦初露黑颈鹤群掠过若尔盖湿地,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印证着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四川坚持分类科学、保护有力,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3年,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485个,165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55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32%提升至2023年38.03%、森林蓄积量从16.81亿立方米提升至18.95亿立方米,生态本底更厚实,各类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

点绿生金 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初春时节,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黄龙村,微风拂过青翠竹林。

“以前,这片竹林就是荒山,现在成了我们的‘绿色银行’!”村民朱学伦说。他家流转的10亩林地,每年租金收入逐年递增,仅此一项就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

与此同时,在成都市金堂县龚家村,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翻涌着绿浪。“过去这片是荒山,如今种上了油橄榄,环境好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村民们感慨道。村里引入“集体经济+”模式,推进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年产值近百万元,提供8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万元。

绿色发展释放出的生态红利,浸润着蜀乡大地每个角落。

四川林地面积81亿亩。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大资源”向“大产业、高效益”转变,逐步构建起以经济林产品、木竹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让森林资源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

2024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580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竹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态旅游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12年4万亿元增至2022年9万亿元。

科技赋能、培育林草新质生产力,也为四川林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过去我们关注竹子,可能仅仅将它看作单纯的经济作物。事实上,如果加大科研力度,可以将竹子‘吃干榨尽’。”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专家吴良如说。在他眼中,四川竹产业正经历从“吃饱”到“吃精”的跃升。

据统计,2024年全省林草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0%,培育林草新品种132个。广元苍溪县,智慧油橄榄产业园实现亩产鲜果800公斤;巴中通江县,智慧中药材基地带动7000户村民参与林下经济;宜宾叙州区泥海镇,竹荪智慧种植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万千山林的绿色蝶变。

绿富同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平武县高村乡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的入口社区之一。

2022年,高村乡会同老河沟保护地积极开展生态体验试点,共规划设计6条生态体验线路,为当地村民提供生态导赏员公益性岗位,让社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位于广元青川县青溪镇辖区的唐家河片区,凭借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好、蜜源丰富的资源禀赋,发展蜜蜂养殖,培育“甜蜜”产业。截至目前,当地“蜜园”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万元、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均分红500多元。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四川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通过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社区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以绿色化牵引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自然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带动四川片区周边社区农家乐、民宿超3200家,户均年收入逾5万元。

2024年,四川吹响“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冲锋号,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四川将通过实施森林资源保护修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产业培育等工程,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重点构建“八大林粮”产业体系,发展木本粮油、林药林菌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木竹加工产业数字化升级,打造万亿元级林草经济综合体;创新建立“林业共营制”“林地股份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提升木材战略储备和碳汇能力。计划到2030年,全省林业综合产值突破1万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6000元。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着力破解保护与发展领域体制机制问题,将为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机遇。”四川省林草局局长李天满表示。

从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蝶变到竹林深处的产业革命、从山林间的生态课堂到产业链上的创新突围,四川将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总抓手,以纵深推进林长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总牵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绿富同兴的美好未来,奏响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奋进强音。

甘 肃

陇原答卷二十载 青山作笔绘新卷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甘肃这片承载着黄河文明与丝路辉煌的土地,正以生态优先的坚定步伐书写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壮美诗篇。

从陇东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腹地,从子午岭林海到八步沙治沙现场,陇原儿女以创新实践诠释着“两山”转化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崇信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多层次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崇信样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在黄土高原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崇信县委、县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权重提升至20%,构建“大生态”格局,形成全民行动自觉。

立足县域实际,编制《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生态修复21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64%,绿化覆盖率511%,构建起“一带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到91%以上,地表水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Ⅲ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卷羽鹈鹕等多种珍稀水生鸟类在汭水之滨繁衍生息,汭河崇信县城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在生态产业化道路上,崇信县走出了一条“生态+”的复合发展路径:

——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粮仓。发展红牛养殖、苹果产业、设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2万亩,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亿元,让“崇信红牛”等品牌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生态+工业,推动转型升级。建成绿色煤电基地和智能化矿井,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15%,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发展新路。

——生态+旅游,培育康养胜地。创新窑洞养牛模式,整合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农耕体验等资源,打造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综合收入突破38.3亿元。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追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成全省首例生态损害赔偿案。制定20余项配套政策,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试点排污权交易,激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如今的崇信,天蓝水清成为新常态,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从传统煤城到绿色发展高地,崇信实践印证:守护绿水青山,终将收获金山银山。这座黄土高原上的生态之城,正以“双创”为笔,续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篇章。

腾格里沙漠南缘,八步沙林场绿意葱茏。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古浪县以八步沙为笔,在黄沙漫卷的画卷上书写出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2024年,古浪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昔日的荒漠戈壁正蝶变为生态富民的新热土。

立足“生态底色、科技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理念,古浪县打造出百亿级羊产业集群、五十亿级奶产业集群和二十亿级蔬菜产业集群。全县羊存栏量达350万只,奶牛存栏量9万头,精细果蔬产量突破68万吨,寒旱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链产值突破85亿元。

(下转3版)

(上接4版)

聚焦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家,打造省市级技术创新平台5个,规上工业企业增至56家,工业增加值占比突破35%,绿色工业成为县域经济主引擎。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红色文化游、沙漠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乡村情怀游四大精品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7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29亿元,“丝路要塞·红色古浪”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乡村旅游直接带动就业超两万人。

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建立林业碳汇资源数据库,2023年实现碳汇开发收益151万元,完成全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开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如今的八步沙,已从荒漠蜕变为生态屏障与精神丰碑。古浪县立足生态治理,强化产业振兴,探索出西部特色绿色发展路径,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可推广的“古浪方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立足“中华水塔”战略定位,舟曲县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化生态治理体系。水域治理中创新实施“河长制+警长制”,划定18条河流管理范围,建成6个水质监测站,白龙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Ⅰ类标准。蓝天保卫战建立“网格化+大数据”监管平台,整治燃煤锅炉23台,划定秸秆禁烧区12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净土攻坚战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8.6%。

实施“生命共同体”保护工程。白龙江流域百里风情线生态修复完成边坡治理86公里,拆除违章建筑2万平方米,复垦土地15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建成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区89万亩。创新“林长制+数字化”管理模式,安装智能监测终端230套,实现古树名木全周期保护。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建立“清单+销号”机制,完成整改。

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工程。机关单位推行无纸化办公,城镇社区建设垃圾分类示范点45个,农村牧区实施“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3个,开展“保护母亲河”“碳汇林种植”等主题活动280场次。通过“绿色家庭”“生态村寨”评选,形成“人人都是生态卫士”的浓厚氛围,群众生态满意度达96.8%。

内蒙古

北疆大地美丽与发展双赢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夏日时节,内蒙古大草原一派壮美景象,蓝天、碧水、净土讲述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间,北疆大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故事。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也是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打赢打好的战役。

作为“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主战场,内蒙古每年春季一化冻,就全面铺开防沙治沙“大会战”,在沙海中打出连绵成片的沙障、栽上蜿蜒成行的苗木,这也是自治区政协履职关注的重点。

2024年,围绕“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两个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委员,各民主党派区委会,各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委员们建议,完善一体化工程建设机制,真正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方案、设计等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植被本底和综合防治的水、肥、热、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健全生态建设成果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长效机制。今年,环境资源界委员又开展界别活动,对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进行民主监督,推动工程更好实施。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丰富多样的自然形态。其中,黄河流经内蒙古800多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自治区政协分别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等议题,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还指导沿黄7个盟市政协,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守护母亲河奔腾不息、润泽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在内蒙古,水资源尤显珍贵。自治区政协聚焦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恢复和全社会节约用水,组织政协委员协商议政,发出节水倡议。委员们认为,要把节水指标纳入企业环保考核体系,与能耗“双控”相挂钩,建立节水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通过可视化对比试验,用看得见的效益破除群众的心理壁垒,用本地化服务解决技术使用门槛,推动节水技术从“实验室数据”到“田间生产力”的质变。现在,“两湖一海”碧波荡漾,水域面积扩大,水质有效提升,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就是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美景,内蒙古植被覆盖率连年提升,其中不乏政协委员的贡献。每年的政协提案,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焦生态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落地应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约束、加强草畜平衡监管、推进国家生态公园建设……一条条建议展现出守住这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转出增长增产增收入

要在“绿水青山”上持续着墨,也要在“金山银山”上重点着力。贯彻“两山”理念,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探索实践,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推动增长增产增收。

地处北疆,风、光资源富集。内蒙古“追风逐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目前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了火电装机,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绿色能源的消纳能力。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传统能源产业也在更上层楼,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煤炭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绿色转型?7月底,自治区政协围绕“推动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召开对口协商会。就如何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委员们建议,合理引进布局建设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重点延伸煤制油气、高端烯烃和煤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链,加快现代煤化工全链条、深层次、差异化发展,实现副产品向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医药中心体、碳基材料等方向突破。

逐绿而行、聚绿生金。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现代农牧业等产业逐步成长为富民产业,带来了越来越宽广的致富路,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吃“生态饭”,日子一天更胜一天。

“两山”理念,让绿色这一内蒙古的底色更加亮丽。当下的这片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全面节约利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内蒙古正在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西 藏

绿了高原 红了日子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鲜明的区域品牌。

科学规划赋能新机制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于这里,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牵系着全球气候的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繁盛。因此,科学规划对这里的绿水青山意义非凡。

西藏自治区政府科学规划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法律条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原生态保护、推进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等工程,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的恢复。西藏自治区还加强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监管。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确保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拉萨市当雄县为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积极推进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探索出了“首绿换金”的发展模式:依托区域生态品牌和独特的游牧文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了生态搬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当雄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足特色水文章,打造民族品牌,实现“7100”“5100”天然饮用水品牌声名远扬。“我来这里工作已经6年了。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里,自己也实现了就业。”西藏纳木措实业有限公司员工顿珠次仁表示。

国土绿化绘就新绿野

2024年,西藏自治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06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600万亩,新增庭院绿化面积6000亩;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播种造林、巩固提升近70万亩;建立首个人工林碳汇监测示范基地,完成首笔绿电交易。

在治理退化草原问题上,“只要人妥善安置,草自然就好了,生态也会好转。”这是笔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从放牧中退出的牧民变成草原管护员,守护着草原的生态。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点的“生态产业反哺”模式带动那曲市收入增长,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舞。据统计,2024年,西藏自治区共安排生态岗位498万个、下达补助资金123亿元,让一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农牧民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实现稳定增收。

半个世纪以前的隆子县隆子河谷一年有近8个月沙尘天气,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沙尘中抖动。在一代代隆子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如今的隆子河谷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降水量高了,沙尘天数减少了;良田增多了,盐碱地减少了,筑起了一道绵延40多公里、占地7.5万亩的“绿色屏障”。2019年,隆子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隆子县出售沙棘果和沙棘苗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沙棘林中,种植美国兰草、紫花苜蓿草等面积达3500多亩,年均收割3次,可有效解决牛羊饲草料短缺问题,多余草料还向农业农村局、奶牛基地等销售,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生态产业绽放财富花

近年来,随着西藏生态农业的发展,各族群众实现了从“生态守护者”到“红利共享者”的华丽转身。西藏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我们家有6棵核桃树,一年能产1000多斤核桃,近几年,通过到山南的物资交流会上售卖,每年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山南市加查县果热村农民扎西次仁开心地说道。加查县的核桃产业,将种植、加工与文旅紧密相连,如今,加查核桃年产量达到11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速推动了乡村发展。

据统计,2024年“藏电外送”电量17.91亿千瓦时,将西藏清洁能源外送到华北、华中、华东等5个地区14省市,创造经济效益约9亿元,助推中东部等地区节能降耗。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汪晓冬说:“那曲市正在加快推进光伏储能新能源项目建设,目前装机规模达到了500兆瓦,努力推动发展与降碳减污共赢。”这种“牧光互补”的模式,动员牧民在放牧间隙参与设备维护,形成“绿电生产+生态畜牧”的双赢格局。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如今,西藏自治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全自治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西藏自治区始终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西藏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中,有所收获,未来还将继续前行。

宁 夏

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宁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觉扛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和普惠福祉,“塞上江南”必将越来越秀美。

贺兰山,被宁夏人民称为“父亲山”,阻挡西北风沙,滞留东南水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因矿产资源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粗放无节制地开采,使贺兰山原始生态、自然地貌、人居环境等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生态问题,宁夏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彻底关停。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2007年,当地煤炭产量达1558.33万吨,现在减至每年100万吨左右,非煤产业占比从15%提升至近90%。

不独贺兰山。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全部拆除,三关口矿区企业全部清零,生态修复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罗山自然保护区内38座风电机组及附属设施全部退出……目前,“三山”自然保护区内问题点位已全部整改并实现动态清零。

为整体提升“三山”生态功能,宁夏专门编制印发《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按照分区分类分级保护治理的思路,设置“自然保护区、生态关联区、生态延伸区”三个圈层,依次构建生态“绿屏”、生态“绿带”和生态“绿网”,不断提升山脉生态系统质量。

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北象山,在专项修复规划的引领下,当地通过挖高填低、修建挡土墙和排水渠,运用挂网喷播植生+密植坡面+补植补栽技术,实现了北象山乔灌融合、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自然景观。

通盘考量,分类施治,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系统治理。

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自北向南串联起宁夏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各种生态形态。在治理实践中,宁夏始终坚持统筹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理念,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施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融合性发展。

护山要优林。如果说贺兰山的治理必须坚持“素颜”,那么六盘山生态修复就需“略施粉黛”。位于400毫米降水线以南的六盘山,降水量比较充沛,在宁夏“三山”中绿意最浓,但其林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

宁夏在六盘山区实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项目。项目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通过对现有林的合理改造、利用与保护,不断优化森林的结构,发展多功能林业,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多树种、多世代、多林龄、多层次、可天然更新”的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需要改革的加持,更需要观念的转变。宁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生态区位特色锻造高质量发展长板。

立足特色挖“卖点”,打造独特文旅品牌。在宁夏,山大沟深则卖“冷凉气候”,南部山区“18摄氏度的夏天”文旅品牌逐渐叫响,每年都成为全国避暑游的热门目的地;三面环沙则卖“瀚海荒凉”,沙漠旅游已成为宁夏金字招牌,被誉为“沙漠水城”的中卫市仅今年5月就接待沙漠旅游板块的游客近600万人次……

变治为用,科技助力处处皆资源。宁夏平原灌区的盐碱地在技术的加持下成为“金银滩”。银川市贺兰县“以渔治碱”激活土地潜力,通过对黄河灌区大面积盐碱地开发与治理,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

“盐碱地水质中含有一定盐度,凭借海虾淡养技术,南美白对虾可以在经过改良的养殖水体内快速适应。同时,南美白对虾也可以从原来的盐碱水中带走大量的盐和碱,一举两得。”宁夏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唐亮说。

继南美白对虾、大黄鱼在盐碱水中养殖成功后,宁夏多个县区把盐碱地当作新型资源,从产业链的角度谋划治理方向,陆续开展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西洋鲑等“海鲜陆养”,越来越多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兵 团

打造“绿水青山” 赢得“金山银山”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

绘就生态底色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在六师五家渠市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内,摄影爱好者金正深自豪地向笔者展示他拍摄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的照片。

金正深从事鸟类观测、摄影工作多年,他用镜头记录了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

从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到加大“水气土”治理力度,再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坚持规划先行、环保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兵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兵团党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成立兵团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十三五”期间,兵团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兵团环境保护规划》,构建了环境保护的全新总体布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兵团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改善环境质量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的陆续出台,让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注入“绿色动力”

走进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少居民在这里健身、游玩、欣赏美景,频频按下快门,定格美丽风景。

叶尔羌河畔,三师图木舒克市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职工群众尽享绿色空间;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的八师一五〇团每年新增植被面积达3000亩,“戈壁明珠”更闪亮;九师一六一团努力做到“山美起来,地绿起来”,入选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兵团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注入绿色发展动力,厚植蓬勃发展的“生态沃土”,关乎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兵团人对沙漠、荒原并不陌生,兵团有100多个团场建在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是抵御风沙袭击、保护绿洲的第一道屏障。

塔里木垦区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之间,生态环境脆弱,防沙治沙任务艰巨。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频繁断流,绿色走廊生态林干枯、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疾速合拢,最窄处不足3公里,生命的绿色被无情的流沙吞噬。

打井挖渠、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几十年来,为抵御风沙对作物和居民区的侵袭,兵团人扎根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植树造林,不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创造了从“沙进人退”“沙逼人走”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人间奇迹,探索出了一条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生态发展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团答卷”。

如今,一条宽14公里多、长近200公里的绿色长廊像楔子一样,插在了塔里木垦区,阻挡了两大沙漠“握手”。

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向沙漠“宣战”,以科技为先导,落实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方式,在团场周边建成了以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五级生态防护体系,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近年来,兵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兵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如今的兵团,大地披锦、田野生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版权单位:西部时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