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b.shibaowang.com.cn/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晴 空 史晓露 陈俊伶 杨 光 田希霞 刘宇阳 李 峰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韩帅南近一周内,全国前三季度统计
http://szb.shibaowang.com.cn/m/content/2025-10/28/002284.html

等待处理…

今年前三季度,漂亮!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晴 空 史晓露 陈俊伶 杨 光 田希霞 刘宇阳 李 峰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韩帅南

近一周内,全国前三季度统计数据陆续出炉。截至目前,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亮出成绩单,多数可用“漂亮”来形容。

内蒙古

进入“3万元俱乐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省份新增2个,新增的省份为辽宁和内蒙古。

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对其人均 GDP 产生了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2024 年,内蒙古农牧业占比 11%,工业占比 38.6%,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则超过 43.5%。这种较为均衡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韧性。与蒙古国单一的低端畜牧业和采矿业占比超 40% 的产业结构相比,内蒙古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冲击,从而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提高人均 GDP 奠定了基础。

第二产业主导作用显著:2023 年,内蒙古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 4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3.5%,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0.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1.4%,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1.4%。这些数据表明,内蒙古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提高了工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有力地拉动了 GDP 的增长,进而提升了人均 GDP。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动能培育并进:内蒙古的煤炭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了效率,2024 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 12.97 亿吨,居全国首位,但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 5.4%。同时,稀土、光伏、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高速增长,2024 年稀土产业增加值增长 39.9%,单晶硅产量增长 55.2%,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 42.4%。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了 GDP 总量的增加,在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人均 GDP 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且发展态势良好,2024 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年收入超 13 亿元。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内蒙古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人均 GDP 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青 海

外贸进出口增速全国第一

西宁海关发布消息,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外贸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仍保持全国增速第一,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外贸势头。青海省外贸进出口53.5亿元,比2024年同期(下同)增长45.2%。其中,出口47.4亿元,增长80.9%;进口6.1亿元,下降42.5%。进出口、出口增速均列全国第一位。

据悉,前三季度,青海省共与112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较2024年同期新增巴拿马、洪都拉斯、莫桑比克等22个国家(地区)。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4.2亿元,增长62.9%,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2.7%,比重提升了9个百分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匈牙利、俄罗斯、越南为青海省前三大贸易国家。

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海关备案的进出口企业数达1937家,增加10.6%。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08家,较2024年同期净增加24家,增长13%。民营企业进出口47亿元,增长67.9%,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7.8%,拉动全省外贸增长51.5个百分点。

同时,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超五成,增速居全国第一位。青海省农产品出口5.9亿元,增长52.8%,增速居全国第一位,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速50.5个百分点。其中,冻鳟鱼及其相关产品出口3.7亿元,增长1.4倍;冬虫夏草出口1.3亿元。同期,蔬菜出口3986.4吨,增长2.3倍;马铃薯出口3966.5吨,2024年同期无出口。在主要出口产品方面呈现向新向绿态势,锂电池、光伏产品成倍增长。机电产品为青海省第一大出口产品,出口值达24.3亿元,增长4倍,占出口总值的51.3%,提升了32.2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22亿元,增长9.1倍;光伏产品出口1.5亿元,增长1.8倍。

此外,农产品仍为第一大进口产品,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大幅增长。前三季度,青海省进口农产品3.2亿元,增长47.6%,占同期青海省进口总值的52%。其中,肉类、水产品、干鲜瓜果及坚果为主要进口农产品,进口值分别为14706万元、7609.1万元和5908.2万元,增长9%、63.2%和17.8倍。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口1384.9万元,增长94.6%。前三季度,西宁市进出口43.1亿元,增长4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0.5%,进出口规模保持首位。海南州、海东市、海西州3个市州分别进出口3.9亿元、3.3亿元、3亿元,分别增长1.1倍、23%和94.7%。同期,海北州进出口1147.9万元,增长4.2倍。

广 西

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2.7%

今年前三季度,广西外贸进出口5862.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7%。其中,出口3451.5亿元,增长21%;进口2410.9亿元,增长2.5%。外贸规模稳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5位。

一般贸易、保税物流为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增速近六成。前三季度,广西一般贸易进出口2552.7亿元,增长15%,占同期广西外贸总值的43.5%;保税物流进出口1824.4亿元,增长15.7%,占31.1%;加工贸易进出口680.1亿元,增长59.5%。同期,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分别进出口606.3亿元、189亿元,其中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货值104.6亿元,增长30.7%,惠及边民130.7万人次。

民营企业占比近七成,国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速加快。前三季度,广西民营企业进出口3984.3亿元,增长11.6%,占同期广西外贸总值的68%,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4942家,增加10.5%。同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分别进出口1095.3亿元、569.2亿元,分别增长17.7%、26%,较前8个月分别加快2.6个、0.5个百分点。

机电、劳密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大宗商品进口值增长。前三季度,机电、劳密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分别出口2093.8亿元、508.8亿元,分别增长27.5%、0.7%,合计占同期广西出口总值的75.4%;广西进口大宗商品5556.8万吨,价值1404.9亿元,增长3%,占同期广西进口总值的58.3%。

前三季度,广西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411.8亿元,增长10.6%,占同期广西外贸总值的58.2%,对智利、秘鲁等国进出口快速增长;对东盟进出口3110.2亿元,增长13.2%,较广西外贸、全国对东盟贸易增速分别快0.5个、3.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9月,广西进出口694.8亿元,增长20.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三样”产品出口27.9亿元,增长27.1%。进口方面,广西工业生产持续活跃,大宗商品进口表现亮眼,共进口175.9亿元,增长26.3%,上拉当月进口增速14.8个百分点。

宁 夏

营收逾同比增长24.8%

前三季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0.79亿元、利润27.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8%、18.1%。

据介绍,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监管企业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目前,宁夏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盐池92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灵武二期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启动可研编制;盐池惠安堡85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完成备案及环评等前期手续。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监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224.56亿元,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194.84亿元,完成率达86.7%,同比增加128.2亿元,增幅达1.9倍。宁夏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6亿元,预计年底完成调试;高速公路路面修复养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78亿元。

四 川

经济平稳运行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8.7亿元,同比增长 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966.4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7.1亿元,同比增长6.0%。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初步统计,前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4.4%,水果产量同比增长6.1%,茶叶产量同比增长5.2%;生猪出栏4567.1万头,同比增长1.2%;水产品产量139.6万吨,同比增长5.2%。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6.7%;私营企业同比增长2.8%。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1%。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59.4%,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48.1%,汽车同比增长38.7%。

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1.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0.2%。服务业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9%。

投资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0%。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6%,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1%。

消费品市场持续回升。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0%。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3%。

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景气度税电指数为103.9。其中,生产指数为103.4,销售指数为104.5。

四川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平稳运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发展韧性持续增强,但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复杂,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一步,将着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动能、激发活力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 疆

旅游人次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

携程集团发布《2025新疆冬季旅游预测》显示:2025年,新疆文旅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前三季度,新疆旅游人次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文旅表现亮眼。数据显示,通过在线旅行社平台前往新疆的旅游人次达2.1亿,同比增长32.29%;交易金额突破450亿元,同比增长22.09%。

今年冬季,预计新疆在线旅行社交易人次将达到7000万,同比增长33%;交易金额预计达120亿元,同比增长28%,将创历年新疆冬季旅游新高。

从地域来看,新疆各地州市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哈密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增幅显著,增长率超过1.5倍,显示出新疆全域旅游的迅速发展;在客群结构上,80后、90后仍是消费主力。同时,新疆冬季的“热雪”资源更受男性游客青睐。

从客源地来看,云南、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的游客对新疆冬季旅游热情最高,上海、广东、山东的游客在消费金额上领先。新疆热门客源地均为远程游客,说明新疆旅游半径较长,是远途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在景区方面,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赛里木湖、天山天池、将军山滑雪场等成为冬季热门景区,冰雪运动与自然风光共同构成新疆冬季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携程数据同时显示,中高端酒店的间夜量同比增长约40%,增速远高于经济型酒店。这清晰地表明,来到新疆的游客不仅数量在增长,对于住宿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

“今天的新疆,正以其独特的冰雪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外游客冬季出行的优选目的地。携程集团将继续依托平台与技术优势,与新疆文旅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新疆的冬天成为全球游客的‘温暖记忆’。”张君彦说。

云 南

GDP同比增长4.3%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近日发布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8.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03.66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95.35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619.46亿元,增长5.2%。

农业方面,前三季度,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76.19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夏粮早稻产量合计278.91万吨,比上年增加1.73万吨,增长0.63%。秋粮生产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有望获得丰收。

工业方面,前三季度,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1—8月加快0.3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7%,制造业增长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

数据还显示,前三季度,云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37.69亿元,同比增长3.8%。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3%。1—8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12.29亿元,同比增长6.4%,较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3元,同比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云南省统计局表示,总的来看,随着稳经济稳就业系列政策举措接续发力显效,前三季度云南省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下阶段,云南要全力抓好优环境拼经济促发展百日攻坚行动,推动更加积极有为的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增效,有效改善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重 庆

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进出口总额5819.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4008.3亿元,增长10.6%;进口1811.5亿元,增长16.2%,增速均高出全国整体水平。这是今年前三季度,重庆交出的外贸成绩单。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逆全球化趋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外贸带来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能保持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实属不易。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10月9日,1650辆“重庆造”汽车从广西钦州港启航发往中东,创下了钦州港口岸单批次车辆出口的纪录。这批货物由长安汽车组织,涵盖客车、轿车等多款车型,货值约2.3亿元。

在“海纳百川”行动赋能下,长安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数据显示,今年1—9月,长安汽车海外销量465305辆,增长10.7%。

重庆其他车企也加速拓展国际版图。

赛力斯中东版AITO系列车型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亮相,并宣布这三款车型已获得阿联酋市场准入认证,即将在当地上市,这意味着赛力斯将借此打开中东市场。

随着重庆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实施“渝车出海”计划,“重庆造”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正成为重庆外贸的重要增长点。重庆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车出口337.3亿元,增长6.4%,其中电动汽车出口97.9亿元,增长69.1%。

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汽车在内的机电产品是重庆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以前,重庆机电出口产品主要是笔电,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外贸结构,机电产品出口种类越来越丰富。

尽管全球笔电市场订单有所萎缩,但重庆作为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出口值仍保持高位稳定,前三季度出口1132.8亿元,出口值位居全国首位。

手机、摩托车等产品出口总额继续稳定增长,分别出口437.3亿元、198.6亿元,分别增长44.3%、37.9%。在这些产品的助力下,前三季度,重庆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608.2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超六成。

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机电产品是重庆出口的“压舱石”,重庆一直在尽全力稳住机电产品的出口,例如实施“渝车出口”计划、帮助笔电企业拿订单、为相关上下游企业对接客户等。此外,重庆还持续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的支撑作用,为重庆机电产品出海提供更便捷的物流选择。

重庆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重庆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超4900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增加615家,增长16.5%;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2776.3亿元,增长24.1%。

对外投资是拉动外贸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今年5月,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投产仪式暨全球累计产量2859万辆下线仪式在泰国罗勇府举行。按照规划,罗勇工厂一期规划产能10万辆,供应泰国并辐射澳、新、英、南非等右舵市场,2027年产能将达20万辆。

今年9月,威马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国建设的诺威斯动力设备有限公司也已投产。该基地与重庆总部共同形成18万平方米现代化工厂、20余条智能化流水线的产能布局。“现在我们年产能突破百万台,正在加速推进欧洲、俄罗斯商务处的网络建设,并准备进一步开拓其他新兴市场。”威马农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重庆一直在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其中,与RCEP成员国的投资合作逐渐增加,也是重庆外贸得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前三季度,东盟依旧是重庆最大的贸易伙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997.6亿元,增长24.2%。

在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重庆也开始发力。例如,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中标了合同金额近6000万元的尼泊尔某水电站机电总包项目,这也是该企业在尼泊尔打造的第十个机电总包项目。

“东盟、中亚等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抢抓RCEP生效和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主动对接新兴市场,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需求放缓带来的影响。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40.8亿元,增长11.8%;对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17.5%、38%、76%。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