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拉尔市人民政府
在广袤的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城市——阿拉尔市。它宛如一颗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璀璨明珠,散发着迷人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历史文化
阿拉尔历史底蕴深厚,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传奇。4600年前,远古羌人逐水而居,在此繁衍生息,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篇章。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龟兹于阗道、夏特道的关键连接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昆冈文化、西域文化与屯垦文化,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阿拉尔文化的斑斓底色。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阿拉尔归属西域都护府,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岁月流转,朝代更迭,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到了近现代,这里又成为屯垦戍边的重要阵地。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其麾下的三五九旅这支英雄部队,高擎旗帜,挺进“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他们风餐露宿,挖渠修路,搭棚垒灶,在亘古荒原上拉开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伟大序幕。1953年6月,部队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200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阿拉尔市,2004年1月19日,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地理风貌
阿拉尔市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达6923.4平方千米。境内地势平坦开阔,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东部是广袤的冲积平地。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宛如两条银色丝带,蜿蜒穿过,还有胜利、上游、多浪等水库星罗棋布,共同勾勒出阿拉尔独特的水系脉络。
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的阿拉尔,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却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赋予这片土地别样的自然风光。作为国家森林城市,阿拉尔拥有253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37.7%。在这片绿色海洋中,1300余种高等植物资源与320余种动物资源和谐共生,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此外,阿拉尔还是全国重要的磷矿生产基地,天然气储量高达200亿立方米,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交通网络
阿拉尔市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南疆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它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国道217线、314线和省道207线、210线、309线在此交汇,玉阿公路、阿塔公路等多条公路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公路网密度持续提升。
近年来,阿拉尔市积极构建“三环八射”交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南疆兵团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市内环(市政环线)、中环(连接周边团镇和重要经济节点的半小时经济环线)、外环(实现过境交通的快速通道)逐步完善,阿拉尔至伊犁、阿克苏、和田等多地的交通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内畅外联、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正加速形成,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发展
农业
阿拉尔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成了多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晒烟、蔬菜等农产品品质优良,闻名遐迩;湔氐食用菌等11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蓬勃发展,洛水大蒜和隐峰川芎两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特色鲜明,元石“御景园”等现代农业综合体亮点纷呈。
这里还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成功申报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蓥中”茶叶等知名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丰富百姓餐桌贡献着力量。
工业
工业是阿拉尔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阿拉尔市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逐步构建起以食品烟草、航空与燃机、现代化工、绿色建材、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阿拉尔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级著名商标16件、四川名牌产品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3家,其中新兴产业企业6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45家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在此落户,阿拉尔市还获评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和四川省首批工业强市示范县(市),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文旅产业
阿拉尔市文旅资源丰富,坚持文旅、农旅、康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境内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馆内3万余件馆藏文物,生动展现了三五九旅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是兵团人的精神家园和红色文化传承高地。
沙漠之门景区位于十一团,作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分,拥有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典型地貌,游客可在此体验刺激的沙漠越野车冲浪、悠然的骆驼骑行,感受大漠雄浑。睡胡杨谷占地2.8万亩,干枯胡杨树干姿态万千,屹立千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感悟生命力量的教育基地。此外,还有丝路沙海湾、祥龙湖风景区、塔河源景区等众多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
阿拉尔市还精心推出多条旅游线路,举办“中国雪茄之乡”全球推介之旅等特色节会活动,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着20%和30%以上的年均增幅,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图片提供:姜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