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b.shibaowang.com.cn/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王贤思 高咏薇 乔 栋 贾丰丰 赵景锋 刘玉荣 解统强 郭利平 卢 文 雷 苑9月4日,国家林草局、中央宣传部、中
http://szb.shibaowang.com.cn/m/content/2025-09/09/002144.html

等待处理…

秋水长天百鸟飞 ——西部地区爱鸟护鸟纪实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王贤思 高咏薇 乔 栋 贾丰丰 赵景锋 刘玉荣 解统强 郭利平 卢 文 雷 苑

9月4日,国家林草局、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等17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重点包括保护鸟类活动、专项打击行动和宣传教育三项任务,目的是通过多部门协同作战,加强鸟类保护和监测,快速查处非法捕猎贩卖鸟类团伙,坚决打击张网捕鸟等乱捕滥猎和网下网上非法交易鸟类行为,实现野外巡护、销售、运输等多环节、全链条严格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鸟类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西部地区,爱鸟护鸟早已蔚然成风。

“鸟来了,游客就来了”

在中老边境的热带雨林深处,潺潺山泉旁藏着一处“观鸟秘境”。清晨,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摄影爱好者们在此架起“长枪短炮”,静静等待鸟儿翩跹而至。

这个观鸟地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附近。“以前的‘打鸟’是把鸟当作猎物,现在的‘打鸟’是把鸟当作模特。”么等新寨的哈尼族青年飘海笑着说。

作为当地第一个建起“鸟塘”的村民,飘海见证了这片山林从打鸟地到“观鸟天堂”的转变。

飘海依然记得,以前村民们的鸟类保护意识较弱,小孩子会不时带着弹弓去打鸟,村民也从没想过保护鸟类能带来收入。

改变始于2019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时,发现勐仑镇多个村寨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便动员当地村民通过改造环境吸引鸟类栖息,发展生态观鸟旅游。植物园专家考察了勐腊县十几个寨子,最终选中包括么等新寨在内的4个村寨作为试点。

“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引水造塘、布置食源,还送来了望远镜和鸟类图鉴。”飘海回忆道,自幼喜爱鸟类的他主动报名参加植物园专家组织的培训,并花了半年时间在雨林里追踪鸟群。飘海最终在橡胶林里一处泉眼旁建起了“鸟塘”,他仿照自然水系挖出水塘,用竹筒引水形成小型瀑布,并在旁边撒上一些面包虫和玉米粒,吸引鸟类前来栖息。

“鸟塘”建成后,双辫八色鸫、银胸丝冠鸟等珍稀热带森林鸟类成了这里的常客。飘海的“鸟塘”也很快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观鸟爱好者前来“打卡”,旺季时一位难求。“暑期研学团最多,孩子们一边看鸟一边学知识,我不仅教他们辨别不同鸟类,也会给他们宣讲保护鸟类的重要性。”飘海说。

如今,飘海的“鸟塘”每年可以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他还主动拿出约10%的收入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

通过观鸟旅游,当地还发展出了“后备箱经济”,前来观鸟的游客除了支付观鸟费用,还会购买村寨里的茶叶、水果、坚果等土特产,村民也因此多了条增收渠道。

“鸟来了,游客就来了,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飘海说,如今,村里已有四户人家建起“鸟塘”,开起了乡村民宿,还有一些村民也在尝试着开“鸟塘”,开哈尼族特色农家乐,大家还自发组成巡护队保护山林。

曾经的打鸟地如今成了“观鸟天堂”,生态保护的种子在边境村寨生根发芽。飘海说,他会将经营“鸟塘”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乡亲们,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曾经消失的遗鸥“回家”了

盛夏,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座座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觅食,时而静谧休憩,鸟鸣声此起彼伏。

这幅美景,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从遗鸥数量急剧减少,到大批遗鸥回归筑巢,魏军正是见证者之一。

在湖心岛繁殖、有水生昆虫等充足的食物、不喜欢被打扰……作为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的生存对栖息地有着特定的要求。

鄂尔多斯境内分布着众多湖泊湿地,适宜遗鸥生存繁衍。1987年,鸟类专家在一座湖心岛上发现了较大规模的遗鸥繁殖地。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物种,当地政府就地建立了遗鸥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之初,水域面积约有10平方公里。后来,受到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水域面积迅速萎缩,一度仅剩约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几乎再也没有遗鸥筑巢繁殖。

“遗鸥保护区竟然没有遗鸥,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魏军说。

恢复自然生态,“补水”是关键。修筑引水管线、疏通补水河道……一系列补水举措,让干涸的湖泊逐渐碧波荡漾。同时,东胜区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成立湿地生态环境修复课题组,对保护区内水质长期跟踪监测。

“2019年,遗鸥终于回到了保护区,不过只有10只。”见到久违的遗鸥,魏军激动不已。

为了给回归的遗鸥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保护区割剪芦苇、处理杂草、修整地形……此外,东胜区清理保护区内各类生产经营设施,如今的保护区,湖中鱼儿游弋,岸上草木丰茂,一片生机勃勃。目前,保护区水域面积稳定恢复,重新形成4座适合遗鸥等鸟类栖息的湖心岛。

2020年,保护区遗鸥筑巢数仅为5巢,2025年,繁殖巢数跃升为1801巢。不仅是遗鸥,保护区观测到的候鸟种类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83种增加到现在的115种。

“好不容易才让遗鸥‘回家’,不能再把它们弄丢了。”魏军带上高倍观鸟望远镜、笔记本,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青藏高原上的“生命鸟巢”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这里生活着大鵟、猎隼和金雕等大型鸟类。近年来,电力部门在电网铁塔上安装人工鸟巢,有效解决鸟类在电力设备上停歇、筑巢引发电击等问题。这项由国家电网在青海发起的公益项目,目前正在我国其他地区推广。从怕鸟、赶鸟,到爱鸟、护鸟,电网铁塔上的“生命鸟巢”正成为青藏高原上“人鸟和谐相处”的新风景。

择高而居引发“人鸟冲突”

青海省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的苍茫天际下,输电铁塔银线飞渡,猛禽盘旋翱翔。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活着约300种鸟类,包括金雕、猎隼、大鵟等20多种猛禽。

这些鸟类喜欢择高而居,选择制高点筑巢繁衍,高达数十米的输电铁塔就成了鸟类栖息筑巢的理想之处。过去,由于鸟类常衔着铁丝、细绳等材料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容易诱发电击导致鸟类死伤、电路跳闸等。

电网建设与鸟类栖息的冲突,曾一度成为行业难题。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铁塔中设置防鸟刺、倾斜横杆,阻止鸟类停留和筑巢。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电力天路运维班原班长王辉介绍,他们试过安装防鸟和驱鸟的装置,比如旋转风车(爆鸣式驱鸟器)、防鸟刺、反光镜等,防止鸟类停留。但时间一长,鸟类适应设备后便不再害怕,效果并不好。“我们也尝试过迁移鸟巢,但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树木少,能给猛禽筑巢位置不多,再怎么赶和防,效果都不好”。

筑造“生命鸟巢”科学引鸟

此前,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因鸟类导致的停电事故频发,电网工作人员需翻雪山、跨草原,穿越数百公里,运维成本高昂。“不如在铁塔不影响输电安全的位置,给鸟搭个窝吧?”经过一番商量,王辉和同事商量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帮鸟筑巢。在竹筐里铺上稻草,安装在铁塔顶部,避开带电设备,第一批简易的人工鸟巢投入使用。

“刚开始效果不错,陆续有老鹰等大型鸟类来安家。”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电力天路运维班工人任亮介绍,但青海经常有大风沙,竹筐里的稻草常被刮飞,竹筐也很快风化破损。

经过不断尝试和验证,电网运维工人们将鸟巢从竹筐替换成藤条,巢内稻草换成棕垫并用铁附件固定。“升级版的鸟巢,不仅安全牢固,条件也更舒适,更适合幼鸟孵化。”任亮说。

为了吸引更多鸟类筑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行业专家沟通,根据各种猛禽的体长等特点,最终设计直径约100厘米、深约40厘米的圆形碗状鸟巢。

今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已有5053个鸟巢点位开展优化工作,对无鸟类活动地区的“生命鸟巢”包括长期未入住的鸟巢向鸟类聚集地进行搬迁,进一步提升现有“生命鸟巢”利用率。

爱心“精装房”见证人鸟和谐共生

截至目前,国网青海电力已累计安装5000多个“生命鸟巢”,成功引鸟筑巢2600余窝。自2016年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以来,“生命鸟巢”项目既为鸟儿提供安全的“精装房”,也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我们还在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装了12个摄像头,在嘉塘草原地区安装了4个摄像头,可拍摄鸟类在‘生命鸟巢’中筑巢、繁殖、喂食幼鸟等过程。”国网玉树供电公司电力运维人员才仁文措说,如今,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在线监测、采集、分析鸟类活动的相关数据。

近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公益组织进行跨鸟类学、电力系统的合作研究,对“生命鸟巢”项目开展动态评估,助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草原上鼠兔啃食牧草、翻土打洞,容易让草原退化和沙化。各类猛禽作为鼠兔等草原啮齿类动物的天敌,可以防止鼠害发生,保护高原草甸。”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人工鸟巢吸引捕食鼠兔等动物的猛禽安家,有助于补齐三江源生态链的薄弱环节。

“生命鸟巢”成为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案例,在总结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如今“生命鸟巢”项目已推广至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区。

让黑颈鹤在高原自由翱翔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湿地上,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身姿优雅的黑颈鹤踱步前行,几只小黑颈鹤紧紧跟随。

这里是全球黑颈鹤的关键繁殖地之一。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介绍,黑颈鹤从我国云贵高原等地迁徙而来,海拔4000多米的隆宝湿地拥有丰富的水域、沼泽和草甸,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育雏场所。“夏季这几个月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食物资源丰富,幼鹤能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快速发育。”巴桑才仁说。

高原草甸松软,牦牛踩踏、高原鼠兔出没等会破坏黑颈鹤的巢穴。“每年我们都有一项重要工作——设立‘围栏’隔离牧场,并进行人工加固。”巴桑才仁说,这几年,随着三江源地区系统化的草场修复、鼠害治理工程,黑颈鹤繁衍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十几年前,管理站还是简陋的土坯房。从繁殖季到迁徙季,工作人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里轮流蹲守。记得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救助一只翅膀受伤的成年黑颈鹤,我们在齐膝深雪中徒步3个小时。大家脱下自己的羊皮袄裹住瑟瑟发抖的黑颈鹤,我们自己的手脚都冻到麻木。”巴桑才仁说,“时间越长,我们与黑颈鹤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智慧化监测正在助力黑颈鹤守护。目前,保护区建起数字化监测网络,多个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湿地动态。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志介绍:“我们与保护区合作共建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保育研究站,开展隆宝湿地区域内鸟类调查,为评估水鸟栖息地提供依据。”

推进社区共管共护,周边牧民成为“湿地管护员”。“将隆宝镇代青村、措桑村设为社区共管试点村,从当地牧民中聘用湿地生态管护员,组建社区共管生态公益巡护队。”巴桑才仁说。

黑颈鹤种群逐渐恢复,从保护区建立之初记录到的22只,到如今繁殖季稳定超过200只。“今年来,我们已经监测到黑颈鹤94只,其中21对在‘抱窝’,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经常能见到呢。”巴桑才仁说。

“鹦鹉寨”人鸟和谐的共生哲学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的青山绿水间,地处澜沧江畔和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边缘,有一个叫芒坝的地方,也被称为“鹦鹉寨”。这是一个以大紫胸鹦鹉栖息地闻名的村寨,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民族文化魅力的地方。通过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芒坝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鸟和谐相伴相生

大紫胸鹦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在榕树上栖息生活,属群居鸟类,具有季节垂直迁徙的习性。而目前国内仅见芒坝的大紫胸鹦鹉不做季节性迁徙,芒坝是它们常年集中成群分布的唯一栖息地。

这个古老的布朗族村落,有64户258人。这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36株大榕树形成一道绿篱,守护着寨子里的居民。布朗族将榕树奉为神灵贡祭,使这些榕树得以长期保留,成为大紫胸鹦鹉觅食、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

300多只大紫胸鹦鹉一年四季栖居在大榕树上,采食果子和嫩芽嫩叶,在树洞中筑巢繁殖,除清晨和傍晚飞到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觅食,其他时间都在寨子四周的树上活动。

大紫胸鹦鹉和当地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多方共筑“神鸟”家园

在芒坝鹦鹉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的。布朗人把榕树视为神树,把鹦鹉视为神鸟,神树不能爬,神鸟不能抓,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当地还制定了大紫胸鹦鹉保护章程,禁止乱砍盗伐思茅松和大榕树,明确爬树抓鸟要罚款。村民都有施救落地幼雏的经验,先后救助了十多只大紫胸鹦鹉宝宝,并在其成熟后帮助它们重返自然。

万物有灵,这群鹦鹉从不糟蹋庄稼,饿了就吃松子、榕树果子等,渴了就飞到澜沧江边饮水。有了这群鹦鹉,布朗人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也让鹦鹉寨的村民成了保护生态的主力军。

当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也在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生灵。思茅港镇党委、政府通过整合民族民宗、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完善芒坝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帮助村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美化村社环境。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芒坝建设鹦鹉观测站,配置居住、科教、监测类基础设施,建设鹦鹉观测台、展示厅,安装高清摄像可视化监测设备,聘请管理员,强化大紫胸鹦鹉监测管护。为解决芒坝榕树逐年枯死、大紫胸鹦鹉栖息地减少的问题,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投入资金移栽大榕树到芒坝,还模仿自然形态制作鸟巢和仿生树,为鸟类提供新的筑巢点。移栽的榕树全部成活,长势良好,大紫胸鹦鹉连续两年在新的巢穴树繁殖成功。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芒坝的人居环境、生物多样性管护水平不断提升,芒坝人鸟和谐相处,大紫胸鹦鹉种群稳定增长,不再迁徙。在芒坝还记录到其他80种鸟类分布,包括蜂鹰、灰头鹦鹉、领角鸮、斑头鸺鹠、大金背啄木鸟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观鸟经济反哺村社

边远的芒坝布朗山寨,通过鹦鹉搭起了一座联结外界的无形桥梁,布朗人也通过鹦鹉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芒坝观赏和拍摄大紫胸鹦鹉的鸟类爱好者就已经陆续出现。有观赏者或拍摄者到家里讨水喝、找饭吃,甚至需要借宿一晚,村民们都毫不吝啬地提供。就在这平淡的来来往往中,一张张大紫胸鹦鹉和其他鸟儿的精彩照片,早已经飞出偏远落后的山寨进入城市,登上各种知名的报纸杂志。随着网络的发展,芒坝几名爱鸟村民发现了村寨的鹦鹉名声在外,也开始逐渐与外来观鸟的专家交流。同时,村民学着如何科学地把鸟类吸引集中起来,供鸟类爱好者观赏与拍摄,为研究者提供场地和相关数据。在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服务的同时,这里发展了切合当地实际的“观鸟经济”,芒坝如今也被摄影界称为“世界级拍鸟胜地”“中国的鹦鹉天堂”“中国最佳野外动物拍摄基地”。

每年12月到来年7月,来芒坝观鸟的人最多。成群的鹦鹉鸣叫着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整个寨子洋溢着一片鸟欢人乐的景象。外来观鸟的爱好者、学者等络绎不绝,良好的人鸟和谐共居环境反哺当地村社,带动“观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鸟导、餐饮、销售、民宿”等于一体的观鸟旅游,实现了“观鸟致富”。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配套和业态,让越来越多旅行者放慢脚步,在这个“宝藏小寨”解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现每年到芒坝观鸟游玩人数达1.2万余人次,消费400多万元,充分盘活了乡村资源,变生态红利为民生福利。当地村民收益逐年增加,群众参与管护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在探索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路上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如今走进芒坝布朗山寨,依然会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吸引。其中,寨子周边榕树上传来的鹦鹉声最为悦耳。阵阵鹦鹉鸣叫声里,时而还夹杂着画眉、黑头翁等飞禽的叫声,让人置身于小鸟歌唱的海洋。这里的人们,以山为伴、以鸟为友、以绿为底,把家园与灵魂安放在和谐的大自然之间,使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得以传承和发展。

上篇:更加有效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