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b.shibaowang.com.cn/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八月的内蒙古大地,铺展着天地调色的豪迈长卷:大兴安岭松涛阵阵如绿色音符跃动,呼伦贝尔碧草连天似无垠油彩挥洒。从昔日黄沙漫
http://szb.shibaowang.com.cn/m/content/2025-08/29/002120.html

等待处理…

沙海翻碧浪 绿业兴北疆

八月的内蒙古大地,铺展着天地调色的豪迈长卷:大兴安岭松涛阵阵如绿色音符跃动,呼伦贝尔碧草连天似无垠油彩挥洒。

从昔日黄沙漫天,到如今“风吹草低”的古典诗意重现,近年来,“绿色”正悄然重塑祖国的北疆:绿色屏障日益坚固,绿水青山正转化为农牧民手中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科尔沁沙地南缘,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曾经是全国沙化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当年从这里往外走,哪个方向都是沙。”从事沙地治理34年,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亲历了沧桑巨变。如今在努古斯台、阿古拉、茂道吐三大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提高至90%以上。

而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一道“长城”在骄阳下闪耀着蓝色光芒——这里是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所在地。

项目电气经理徐祥描绘了这里“草光互补”的生态密码:在光伏板与地面构成的特殊空间内,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耐旱草种,治理面积达1.13万亩。昔日黄沙地,变成“板上发电、板下长草、固沙增收”的生态经济复合区。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近两年来完成防沙治沙4500余万亩,居全国首位,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草原需休养生息,畜牧业也需持续发展。面对过牧难题,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奏响了传统畜牧业智慧转型的乐章。

“牧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近年来,为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呼伦贝尔市选取33个嘎查试点推进“三变”改革,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生态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站在额尔古纳湿地保护区“亚洲第一湿地平台”远眺,根河水碧玉般蜿蜒流淌,湿地间鸟类翩跹。额尔古纳市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孟祥成道出这份宁静下的勃勃生机:“相比2014年,这里新增植物54种、动物6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80种。”

额尔古纳市坚决杜绝一切可能干扰、破坏湿地资源的活动进入保护区,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科学监测和公众宣传,额尔古纳的生态美誉度和吸引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近420万名游客用脚步为这里的生态魅力投票。

地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的宝格达山国有林场,松涛声依旧。据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场长陈海宝介绍,锡盟于2011年启动乌拉盖源头宝格达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2012年至2014年间,人工造林已超过原有天然林面积。2019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4.39万亩,有效提升了森林系统功能。”陈海宝表示。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推进和全国碳市场开市,造林工程的生态价值迎来了新机遇。2022年6月,东乌珠穆沁旗全面启动碳汇开发工作,经初步测算上述造林工程年温室气体减排量超6万吨。实现交易后,将为造林工程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

绿色,是今日内蒙古最深厚的底色,更是坚定信仰。沙海翻腾的是碧浪,更是希望;北疆兴盛的是绿业,更是民生。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传奇,正伴随着松涛与牧歌,磅礴奏响,声传万里。 (张 锐 周子元)

上篇:贵州持续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