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绵竹市人民政府
地理位置与概况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龙门山脉,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州区接壤,西南与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辖区面积1246.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历史文化底蕴
“绵水之滨,茂林修竹,其城谓绵竹”。绵竹自古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美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
悠久历史:绵竹古为蜀山氏地,公元前201年置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1949年12月25日绵竹解放,1983年8月改属德阳市,1996年10月撤县设市。
文化名人:孕育了董扶、任安、秦宓、张浚、张栻、杨锐、王干青等一批英才俊杰,众多文人墨客也曾到此,留下大量千古传颂的诗篇。
特色文化
年画文化:绵竹年画源于北宋,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展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名酒文化:“剑南春”起于盛唐,绵竹是中国美酒名城,也是川酒发源地之一、四川四大白酒产区之一,酿酒文化源远流长。
南轩文化:张栻所代表的南轩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文化:绵竹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地位,诸葛双忠祠等历史遗迹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诉说着往昔的英雄故事。
经济发展现状
产业园区:拥有绵竹高新区、德阿产业园两个省级产业园区,新市化工园、新材料化工园两个省级化工园区也被正式认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
主导产业:以剑南春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蓬勃发展,此外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着绵竹经济的快速增长。2024年,绵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
农业发展:建有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培育了剑南粮油、绵远河粮油和广济粮猪种养循环三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兴起,乡村民宿、农事体验活动等也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市建设与社会事业
交通建设:绵竹位于成德绵经济带腹地,距成都59公里,德阳33公里,绵阳51公里。境内成万高速、成都三绕高速、绵茂公路、成青公路、川青铁路穿境而过,构建出融通羌藏、纵贯成德、辐射西北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教育体系:成立幼小初共12个教育集团,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2所,还与四川师范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
医疗卫生:市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甲”,并全力推进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设立“华西一站式服务中心”,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城市环境:通过打造“口袋公园”、改造老旧小区、美化主干道沿线建筑外立面、建设马尾河生态公园等举措,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同时精心打造的美食街区,也让城市充满了烟火气息。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机会。
云湖森林公园: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湖泊如镜,山水相依,是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麓棠温泉:温泉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让游客在泡温泉中放松身心,享受惬意时光。
人文景观
诸葛双忠祠: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而建,是绵竹三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紫岩书院遗址: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浚的讲学之地,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文化氛围浓厚。
回澜塔:是绵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身雄伟壮观,造型精美,见证了绵竹的历史变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矿产25种,以石灰石、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和天然气等为主,历年累计查明磷矿石储量达53100万吨,是我国四大磷矿产地之一。
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2.56%,林地资源丰富,有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植物及众多名贵药材,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近万亩。
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55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0.2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34亿立方米,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