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b.shibaowang.com.cn/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魏 坤 杨晓娅 阿孜姑·吾布 章 婧 鲁绍林 罗静漪 周丽娜 刘建军 赵庆能 刘少奎 张碧桃 杨家孟 聂晶梅 钟成
http://szb.shibaowang.com.cn/m/content/2025-07/15/001968.html

等待处理…

绿荫林下笑声好 萧鼓赛社祈丰年 ——西部各地积极拓展林下经济纪实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魏 坤 杨晓娅 阿孜姑·吾布 章 婧 鲁绍林 罗静漪 周丽娜 刘建军 赵庆能 刘少奎 张碧桃 杨家孟 聂晶梅 钟成炫 赵应新 戈志涛

“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5年,“林下经济”第一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24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今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部署,林下经济成为西部地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切入点。

四川蓬溪

从储备林到“致富林”

四川省蓬溪县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更鼓足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近日,蓬溪县国家储备林项目林下经济(食用菌)示范基地迎来了食用菌的丰收季。走进基地,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下,一簇簇长势喜人的菌子破土而出,工人正小心翼翼翻开腐殖土,采摘赤松茸。

从储备林到“致富林”,蓬溪县以食用菌打开了丘陵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蓬溪县优先推进食用菌优势产业,致力于打造食用菌百亿产业集群。目前,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品牌响、支撑强、辐射广的特色农业产业。

贵州贵安

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

截至目前,贵州省贵安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31万亩,同比增长15%,产量为5024吨,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

近年来,贵安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结合中药材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遵循适地适药原则,积极推进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认真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加速拓展林药发展新路径。

在培育主体示范方面,实施中药材“上山入林”工程,鼓励种植企业到林下发展中药材种植,扶持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国家级展会,积极拓展市场。目前,全市获评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定制药园3家,打造200亩以上示范基地16个,其中林下黄柏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黄精、天麻、茯苓等优势单品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

在科技赋能方面,优先采用质量优良、性状稳定的药用植物良种或新品种,鼓励选用药食兼用品种。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研究,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清镇市、开阳县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培及种苗驯化基地4个,面积达400亩,开展黔地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研究。整合利用林业科技推广、发展改革资金800万元,用于林下中药材重楼种植示范推广、林下中药材引种栽培试验,支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

此外,在强链延链补链方面,贵阳贵安坚持“品牌特色化、产业特色化”思路,依托开阳县黄柏、清镇市天麻、花溪茯苓等优势品种,创建区域品牌。鼓励优强企业发挥资金、市场等优势,扩大黄柏、灵芝、黄精等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产品品牌。力争到2030年,建成以“三县一市+贵安”为核心的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将“贵阳黄精”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同时,依托现有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胜地与林药基地合作,整合闲置资源,发展中药主题餐饮、采摘体验、农耕体验、中药足浴等中医理疗项目,推动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四川达州

林下经济产值达45.7亿元

四川省达州市2024年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69亿元,其中林下经济45.7亿元,占17.5%,林农人均林业收入提高到2450元。

达州市是四川省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林地面积1396万亩,是耕地面积的近2倍。其中林下可利用面积达330多万亩,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林下经济蕴藏巨大潜力。

目前,达州市已发展林下经济125万亩。万源的旧院黑鸡、天麻、蜂蜜,宣汉的中药材及森林旅游康养,大竹竹笋、香椿、林下食用菌等已成为全市林下经济产业名片。

近年来,达州市以打造“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先行示范市为引领,利用国家储备林建设和“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支持政策,加快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让“达州造”林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贵州赫章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近年来,贵州省赫章县水塘堡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深耕林下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近日,走进林下赤松茸基地,务工群众正手脚麻利地采摘着赤松茸,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依托天然林下环境,该乡产出的赤松茸品质上乘,每亩产量超2000公斤,一级菇能卖到15元每斤,产品远销上海、昆明、重庆等地。

除了赤松茸,水塘堡乡还在林下种了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目前已种植天麻3000余亩,其他中药材200余亩,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我们坐拥11万亩森林资源,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银行’!”水塘堡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彭亮说,下一步,该乡将聚焦深挖资源潜力,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多元化利用;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林上、林中、林下复合经营;推动产业融合,将林下经济与旅游、康养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兵团五十三师

林下养鹅“钱”景好

今年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和气候条件,成功引进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的三花鹅养殖产业,走出一条“林下养鹅、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该团镇六连养殖户阿不都艾力木·阿不都瓦依提说:“在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养了1000只鹅,在养殖的过程中,他们给我提供技术指导,五月底鹅就要出栏,他们还帮我找销路,特别贴心。”

据了解,在养殖初期,为确保养殖技术成熟、避免损失,该连党支部和访惠聚工作队还积极带领养殖户前往和田养殖场参观学习。访惠聚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全程跟踪服务,还对养殖户进行补贴,每只成功出栏的三花鹅补贴15元,在扣除种鹅苗成本、人工及饲料等开支后,预计每只鹅的净利润达40元。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驻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六连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陈彦斌说,今年,为增加连队群众的收入,连访惠聚工作队和党支部共同动员连队十户果农养殖3000只三花鹅。在养殖过程中,访惠聚工作队全程跟踪服务,提供技术指导。目前鹅长势非常好,成活率在95%以上。

甘肃成县

借“鸡”让林下生“金”

初夏五月,走进甘肃省成县苏元镇尹水村,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林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在青山密林间,清脆的鸡鸣声不绝于耳,来到尹水村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只见一只只油光发亮的土鸡在林下嬉戏打闹、飞上飞下,好不热闹。

“咯咯咯,开饭喽……”随着饲养员闫小宁将青草和玉米拌成的鸡食随手一挥,数百只土鸡一拥而上抢着采食。“我的这些鸡平时在林里以杂草和昆虫为食,辅以村子里出产的玉米、麸皮、青草等喂养,林下散养鸡活动空间大,生长周期长,因此鸡肉的口感要比圈养的好。”闫小宁说。

今年60岁的闫小宁是一个大忙人,他不仅是养鸡场的饲养员,还是尹水村的副主任。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看到尹水村自然环境优越,有着广阔的山坡和林地,适宜鸡的生长,当地种出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又能为土鸡养殖提供饲料,抱着试一下的想法,引进适宜林下养殖的优质黑瑶土鸡,经过三年的发展,不仅养鸡场规模越来越大,还带动了村里20多户农户通过养鸡实现了增收致富。

“林下环境好,鸡活动空间大,吃的是青草和粮食,喝的是山泉水,只是喂养时辅以适量的玉米等农家杂粮,纯天然、无污染,鸡的品质好,在市场上每斤要比饲料圈养的高5元左右,还供不应求。”闫小宁说,“我们林下喂养的全部是公鸡,只需要有遮挡风雨的简单鸡舍即可,不仅节约养鸡成本,鸡还可以捕捉林间害虫,鸡粪为绿色有机肥,滋养林木、林草繁茂生长,真正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林下养鸡的好处,纷纷加入养鸡的队伍中来。村集体也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将引进的优质鸡苗根据群众意愿发放给群众,定期邀请技术专家开展养殖培训和指导,并帮助农户对接生鲜超市,解决销售难题,激发了农户养殖积极性。“以前自己养鸡风险大,现在有合作社兜底,技术、销路都不用愁,我今年又多养了200只!”尹水村村民王婶信心满满地说。

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林下养殖,苏元镇龙窝村的张海涛则走得更远。在外务工多年的他,今年在村上的邀请下回村,注册成立成县牧元养殖家庭农场,流转林地300多亩,散养土鸡1500多只,完成猪舍搭建,计划散养几百头土猪,用家乡现有的条件实现创业致富。

林下生态养殖的发展,推动了苏元镇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苏元镇全镇发展规模以上养殖场14家,饲养鸡4万余只,牛460头,猪610头,中蜂600余箱,养殖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余万元,为山区群众立足生态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林养鸡、以鸡促林、林鸡共生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

贵州威宁

闯出致富新“鸡”遇

初夏,当清晨第一缕晨光洒落在位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金斗镇冲子村的同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下养鸡基地,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传来了阵阵鸡鸣声,一只只毛色鲜亮、腿部结实的“溜达鸡”正在林中欢快地扑腾着翅膀,悠闲地在林间溜达、觅食、嬉闹。

“咕咕咕……”合作社负责人顾涛将玉米粒朝着身前抛洒,鸡群便从四面八方的林中飞奔而来,争相啄食。

“我们所有的土鸡都是通过林下放养,这样养出来的鸡营养丰富,肉质鲜美。”顾涛介绍,仿野生环境养出来的鸡很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

说话间,刚给山林里的土鸡喂完玉米的顾涛,马上又折返到鸡苗棚给刚脱温的七彩山鸡鸡苗添加饲料,看着到处扑腾的七彩山鸡,顾涛心中更多了一分底气。

2016年,外出打工多年的顾涛决定返乡创业,利用自己打工的积蓄搭建一个简易的养鸡棚,开始养殖七彩山鸡,寻找属于自己的“鸡”遇,创业路上虽充满艰辛,但事业也一步一步走上正轨。

“第一批七彩山鸡出栏以后,我便抱着鸡到周边餐馆推销,算是有了第一批稳定的客源。”顾涛介绍,除了传统推销,自己还组建了网络直播团队,通过直播带货,让曾经藏在深山无人问的林下散养土鸡、七彩山鸡走向全国市场。

“现在我们每个月通过网络直播发往外省的订单稳定在500只以上,几乎供不应求。”顾涛说。

林下养鸡市场前景广阔,顾涛几经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养殖基地年存栏土鸡和七彩山鸡达到30000羽以上。可顾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返乡创业的初心: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随着“土鸡”养殖场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顾涛不仅自己鼓起了“钱袋子”,还拓宽了附近村民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当地10余名劳动力就业增收,过上了好日子。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周边群众参与养殖意愿高涨。

顾涛吸收周边群众进合作社务工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发放鸡苗代养的模式带动20余户群众参与到林下鸡养殖中。

到合作社养殖基地务工三年的顾怀刚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帮合作社工作期间,他不断熟悉养殖流程,钻研养殖技术,如今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能手,自己也开始发展养鸡。

“我来这里帮他们养鸡主要是为了学习养殖技术,林下养鸡效益还是可以的,我现在也养了1000多羽,出栏了就卖给合作社,根本不愁销路。”顾怀刚乐呵呵地说。

随着林下养鸡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顾涛心里又有了新的想法。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做大优势,做强品牌。把土鸡养殖发展成集育种、养殖、深加工、培育品牌于一体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土鸡养殖产业链。”谈到今后的发展,顾涛信心满满。

顾涛依托林下养鸡发现人生“鸡”遇只是威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威宁积极推动“两山”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农村养殖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林下养鸡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昔日荒山野岭,如今“绿色银行”。一片山林,飞出“致富鸡”,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甘肃灵台

林下经济成“绿色福袋”

林草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支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绿色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始终秉持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全域“护绿”、全力“兴绿”、全面“扩绿”,持续推进林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不断巩固生态优势,在扎实做好绿色文章,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上下足了功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的生态不仅意味着人居环境的提升,更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蓬勃兴起的林下经济已然成为群众手中的“绿色福袋”,让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珍珠山林场对林下经济模式的探索已经日趋成熟。

肥沃的土壤为漫山的中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成片的苗圃地里,一株株幼苗整齐排列,成群的小鸡低头啄食着地上的草籽与小虫,洁白的大鹅在油松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珍珠山林场生态系统中有趣的组成部分,他们与苗圃地建设形成了直接的互利共生关系。近些年,林场的各类养殖已经有了规模化的发展势头……

“我们采取鸡鹅混养、林草共生、苗圃建设、蜜蜂繁育、药材种植等方式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其中鸡鹅混养为我们节约饲料和除草成本近30万元,蜜蜂养殖今年已经达到600多箱。同时我们启用210多亩苗圃地栽植油松30多万株,价值300多万元。”珍珠山林场场长周俊才介绍着他们对林下经济模式的探索。

全民参与植树造林,人人争当绿色使者。每年春秋两季,灵台县干部群众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运树、挖坑、栽苗、培土……为灵台大地持续增添新绿,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灵台县先后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7.3万亩、封山育林2.52万亩、面山绿化3303亩、公路绿化127.3公里。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4.9%,村庄绿化率、堤岸绿化率和道路绿化率均达到90%以上。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灵台县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随着林草资源持续地增加,全县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绿色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惠民富民的成效日益显现。

贵州剑河

林下生“金”育灵芝

晨光穿透云海,为苗岭山脉披上金色纱衣。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镇柳寨村灵芝种植基地里,村民们穿梭忙碌,有序搬运菌棒、割袋整理、挖坑覆土,将一个个灵芝菌棒整齐地埋入土中,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生机拓宽着村民的致富路。

柳寨村村民龙汉能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喜悦:“现在每天至少有2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日薪都在130元以上,我们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都在这里找到了活计。”

得益于高海拔的独特地理环境,柳寨村灵芝种植基地占据天然优势,使得这里产出的灵芝品质更优,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备受市场青睐。基地内,葱郁的树林为灵芝营造出天然的生长环境,大大降低了人工设施成本。同时,灵芝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又化作天然肥料,滋养着脚下的土地,促进树木茁壮成长,形成“林药共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基地负责人陈训标介绍:“目前,我们基地种植了200亩灵芝,前期投入300万元,预计年产20吨干灵芝,按每斤15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据悉,该基地种植的灵芝品种是黑灵芝,具备“种一收三”的特性,即种一年可以采收三年,让每根菌棒都能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灵芝产业不仅能带动村民就业,还能开阔村民眼界,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为今后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们要定期去学习技术,然后进一步拓宽种植面积,最大化发挥林地的利用价值。”龙汉能说。

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黄精、淫羊藿、钩藤等中药材种植26928亩。下一步,剑河县将持续深耕中药材产业,推广林下种植模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让“苦药材”成为村民致富的“甜产业”。

云南会泽

保护与发展“双丰收”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0.41亿元,带动26.2万人实现人均增收3973元,获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

会泽县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会泽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山区面积占比达95.7%,森林资源丰富。在“十三五”期间,会泽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共完成营造林36万亩。目前,全县共有森林面积44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4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0.38%,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会泽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林地流转、项目支持、政策咨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和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全方位服务。会泽县引进云南华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验种植西洋参100亩,苗木成活率超90%。种植期间提供短期务工岗位4000余个,村民务工收入超40万元。公司计划在10年内,建设3万亩林下西洋参种植基地,并配套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会泽县不断加强与专家技术团队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解决林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问题,实施森林经营项目改善林地环境,为林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形成“林药、林菌、林鸡、林畜、林蜂”5种林下高效种养模式。在林下种植方面,利用5700亩林地种植羊肚菌、有机三七等,实现年产量1329.81吨;在林下养殖方面,依托5183亩林地开展鸡、蜂、羊、牛等养殖,养殖数量超50万头(只、箱)。截至目前,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万亩,产量达2300余吨,产值超1亿元。全县共培育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40余家(户),建成多个规模化林下种植、养殖基地,其中会泽洪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下种植基地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在林下经济未来发展规划方面,会泽县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上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利用电商、直播等新兴形式拓宽市场渠道,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持续挖掘林下经济潜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注入“绿”动力。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